七一社區        注冊

工程領域成腐敗“高發區”給誰拉響警報?

林偉

2014年07月17日16:00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從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15日公布的今年中央巡視組首輪巡視反饋匯總情況看,干部群眾圍繞黨風廉政建設反映了14個被巡視地區和單位的一些主要問題,其中,工程建設等領域腐敗多發、“一把手”頻頻涉案、“小官巨腐”等尤為突出。(2014年7月16日新華網)

應該說,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工程上馬,干部下馬”、“建一座大樓,倒一批干部”已經成為人們對工程建設領域職務犯罪高發的形象概括。近年來,盡管加強了對工程建設的監管,加大了對工程建設領域案件查處的力度,但工程建設領域的腐敗現象尚未從根本上得到有效解決,工程建設領域腐敗仍然處於易發高發態勢。

譬如:在這輪巡視過程中,工程建設等領域存在的腐敗問題,也是被巡視地區和單位干部群眾反映的一個普遍問題。從天津、山東等被巡視地區和單位干部群眾反映的情況看,“一把手”違紀違法案件不僅數量多、危害大,而且呈現上升趨勢。蒼蠅胃口大,官輕貪腐重,也是本輪巡視過程中干部群眾反映的另一個突出問題。

也正因如此,治愈工程建設領域的腐敗“頑疾”,還要加強反腐倡廉基礎制度建設。中央黨校教授辛鳴認為,要用制度管權、管錢,念好約束權力的“緊箍咒”,把工程建設項目招投標等公共資源交易,納入規范化、法制化軌道,形成不敢腐也不能腐的有效機制。“從巡視情況看,我們監管領導干部的‘制度之籠’還不夠緊密。”北京大學教授姜明安認為,“一把手”頻頻涉案背后,是民主決策機制不健全,權力運行機制不透明,對“一把手”的監督機制還存在缺陷。

正因如此,筆者認為,工程領域成腐敗“高發區”,再次拉響監督警報。經濟學家巴斯夏“破窗效應”理論指出: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戶玻璃,而這扇窗戶又得不到及時的維修,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戶。監督機制就是發現“破窗戶”並及時維修的關鍵,是制度落實的保証,也是預防腐敗的重要手段。在目前復雜多樣的建筑領域裡,必須充分發揮企業內外部所有監督力量的作用,構筑工程項目預防腐敗的立體防線﹔必須通過深化改革堵塞體制缺陷和管理漏洞,真正將權力關進“制度之籠”。否則,還會“前腐后繼”,無法走出“工程上馬,干部下馬”的怪圈。

特別是事實早已証明,教育、管理、監督、懲處,只是預防“工程上馬,干部下馬”的一個重要方面,而加強黨員干部自身的世界觀改造,保持正常健康的心態,則是更重要的一個方面。所以,工程領域成腐敗“高發區”,也再次拉響自律警報。“物必自腐,而后虫生”。在當前紛繁復雜的社會形勢下,如果不能及時地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保持一顆平常心,就很有可能經不起誘惑,就很容易出現腐敗問題。

如此說來,治愈工程建設領域的腐敗“頑疾”,既要從教育、制度、監督、懲處上構筑“防火牆”,也要從思想、道德、意識上架設“高壓線”,在關鍵環節、重點部位鋪設“護廉網”,多措並舉,一天也不放鬆地抓好黨風廉政建設,加快制度、體制、機制等方面的改革創新,使其“主觀上不想犯罪、客觀上不能犯罪、監督上不讓犯罪”。這樣,才能逐步鏟除腐敗滋生的土壤和條件,有效遏制此類犯罪的發生,這也是對干部的最大愛護。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黃策輿、謝磊)
相關專題
· 林偉文集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