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鄧小平“怕”回老家也是“民為父母”的見証

林偉

2014年07月15日16:27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鄧小平的“膽大”是出了名的,然而,這位天不怕地不怕、人生三起三落的偉人最“怕”的,卻是回老家。鄧小平16歲就離開了四川廣安的老家,直到去世也沒回去過。(2014年7月14日《解放軍報》)

正像一句老話所言: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中國人有衣錦還鄉的傳統,尤其是歷經磨難之后終成正果,這種思維更是強烈。那麼,以鄧小平的身份和地位,回到自己的家鄉走走看看,這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建國后,作為黨和國家領導人,鄧小平曾9次到四川視察,但都是過家門而不入。

據文章介紹,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廣安縣委曾兩次邀請他回老家看看,都被他婉拒了。當時的廣安很窮,但身居高位的鄧小平沒有為家鄉特批過一分錢,只是嚴肅地交代廣安縣委,一定要把糧食生產搞上去,讓老百姓吃飽。1988年6月,四川自貢燈會在北海公園舉行,鄧小平欣然前往。一名四川記者問他:“這麼多年過去了,您就沒想過回老家看一眼?”鄧小平搖了搖頭,吐出兩個字——“我怕!”

鄧小平的女兒鄧榕、鄧林說,不僅鄧小平自己不回老家,也不讓自己的子女回去。鄧小平告訴他們,回去會興師動眾,騷擾地方。這個請你辦事,那個請你幫忙。不答應吧,情面難卻,答應吧,違反紀律。

這真是“一語道破天機”。鄧小平“怕”回老家,原來是怕“騷擾地方”,怕“騷擾百姓”,怕帶壞黨的風氣,這種“怕”無疑讓人肅然起敬。由此,也讓筆者想起了鄧小平的兩句經典名言,一句叫做“人民是一切的母親”,這是他在抗日戰爭時期講的,又一句是他晚年時講的,叫做“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吟詠此句,聯想到鄧小平播火百色、立馬太行、鏖兵中原、決戰淮海、經略西南……的戎馬生涯,聯想到鄧小平傳奇般的政治經歷和非凡的膽識韜略,聯想到鄧小平為祖國富強、為人民幸福而奮斗的豐功偉績,更加令人感慨萬千。

鄧小平不是不愛他的家鄉,不是不愛家鄉的父老鄉親,而是因為“怕”回老家“騷擾地方”、“騷擾百姓”,這是“人民是一切的母親”、“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的最好見証,也是鄧小平一生始終奉守不渝、身體力行的一條基本追求。正是基於這樣的追求,他時刻關心著群眾的疾苦,把“以民為本,民為父母”的理念貫穿於工作的各方面,真正用心去做人民的兒子,以其無與倫比的人格魅力,贏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崇敬和愛戴。

相比之下,我們有的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一旦掌握了一點人民給予的權力,就感覺不得了、飄飄然,用人一句話、花錢一支筆、辦事一揮手,把權力變成了謀取私利的工具、提高身份的資本、炫耀自己的平台,至於“浩浩蕩蕩”衣錦還鄉、光宗耀祖,鬧得全村、全鄉、全縣不得“安寧”更是不在話下。

正因如此,筆者認為,鄧小平“怕”回老家就是一面鏡子,讓我們從中看到“人行千裡不忘本,樹高千尺莫忘根”,人不論官做的多大,路走的多遠,都不能忘記鄉土鄉音,做一個不忘本的人。而這種不忘本具體就體現在不“騷擾地方”、不“騷擾百姓”,以“公仆”之心鞠躬盡瘁,以“赤子”之心執政為民。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像鄧小平那樣,永遠做人民的公仆、人民的兒子。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黃策輿、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