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霄琳
近日,中紀委常委、監察部副部長姚增科指出,當下個人主義、自由主義滋長,組織紀律鬆弛現象已經成為黨的一大憂患,部分領導各自為政,把分管領域當成“私人領地”,把下屬變成自己的“家臣”,內耗嚴重,形不成合力。(人民網)
“家臣”一詞,多指春秋戰國等割據時期,有割據一方勢力如諸侯、王公的私臣。一個“私”字,恰恰對應了公務員的“公”字。這些身為公務員的下屬,竟然蛻變成了一些官員的“家臣”,把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變成了為少數人服務,為自己的上司服務,為自己的小圈子服務。如此宗旨意識淡薄,共產主義信念缺失,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泛濫,唯小團體頭頭的馬首是瞻的,滿滿的封建主義奴性,絲毫沒有黨員干部的擔當意識,完全置共產黨人的先進性於不顧,官員下屬“家臣化”,更像是封建思想奴性意識、權力崇拜復辟導致的家奴化。
有一定權力和能力的稱之為“家臣”,沒有品級而指望有的,則稱之為“家丁”。不管是“家臣”還是“家丁”,這樣的在黨內一起內耗的小團體之所以能形成,是由共同利益所驅使。你管一攤,我負責一塊,公權力共享,不亦樂乎。要知道,行政級別的高低隻代表責任的大小和人民更厚重的期望,公事上是上下級的領導關系,私下裡應該是如君子之交般的朋友,切不可是酒肉哥們。日前廣東省禁止雇員互稱“老板”、“老大”,用意就是傳遞黨政領導干部不應有“江湖氣”的信息。公務員“家奴化”是政治文明的極大倒退,這樣內耗嚴重、形不成合力的現象會慢慢腐化黨員干部的思想,動搖黨和國家的根基,雖不至於立刻亡黨亡國,卻足以慢慢磨滅共產黨人該有的正氣和銳氣。
中央提出黨員干部要“講黨性、重品行、作表率”絕不是一句虛詞,理想信念、黨性修養是黨員干部立身之本,是社會主義中國的為官基本。如果在思想上、信念上、道德上達不到標准,那麼就不適合當官,就不應該當官。不管是拉幫結派搞“家臣”的,還是安插親信搞“家族”的,都是思想意識的方向錯誤,是貪污腐敗、濫用私權的開端,都是黨和國家事業的危險分子,是民族和人民的敵人。組織人事、紀檢檢察和公檢法系統或部門應該以身作則,先正自身,而后關注苗頭,對包庇犯罪,打招呼“提拔”,互開綠燈等現象嚴查到底,讓這些自認為抱對了大腿的人連連吃到苦頭,斬斷他們脆弱的利益鏈條,打碎其所謂的利益聯盟。營造風清氣正、清正廉潔的用人、用權政治環境。
官員下屬“家臣化”說到底,還是源於某些領導干部手中的權力沒有完全被關進籠子裡,其手中的公權力產生了私利,才使得一些“雞鳴狗盜”之徒和不明真相的下屬趨之若鹜,甘聽其調遣,為其賣命。要去除“家臣”們對權力的敬畏,就要把權力暴露在陽光下,約束在籠子裡,增加法律法規的力度,讓“家臣”們去除奴性,改敬畏權力為敬畏法律,打破這一個個“封建小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