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魔力
雲南省河口縣有一個名為“中國—東盟河口國際旅游文化景觀長廊”(以下簡稱“文化長廊”)的項目,這個2011年2月完工的項目被當地譽為“邊境明珠”,總投資額為2.7億元。但在3年之后的2014年5月23日,該項目卻開始動工拆遷,拆遷補償費用保守估計要3億元左右,高於它的建設費用。(6月20日《鄭州晚報》)
如此短命的耗資2.7億的形象工程,建成僅3年又要花3億元的拆遷補償費用,令人痛心,令群眾憤慨,也令人深思。
可是,現實中像“文化長廊”那樣建了拆拆了建的工程媒體屢有曝光,在各個地方都不同程度出現。有的工業園建得離城市近,不幾年又搬遷﹔有的街道剛建好沒有幾年,覺得街面小,又要拆除﹔有的公路拓寬不到幾年,車流量大,又重新拓寬﹔有的管道施工各顧自己企業,沒有一個整體,重復建設不少,等等。其危害之大,不可小覷。這既給國家造成了巨大損失,嚴重浪費了納稅人的錢,又給政府形象抹黑,使地方黨委政府公信度大跌。
其實,這種“建了拆拆了建”的工程,就是拍著胸脯上馬的工程,是形象工程、政績工程。同時,也注定是短命工程。
究其原因,一方面,地方主要領導政治素質偏低,缺乏大局意識,沒有長遠規劃,長官意志突出,民主集中制成了擺設,憑領導喜好做決定,不講究科學,領導思維就成了規劃﹔一方面,地方主要領導政績觀錯位,一個領導一個調,不是一任接著一任干,而是“你弄你的政績,我玩我的形象”,沒有注意工作的連續性;一方面,責任追究、責任倒查落實不到位,讓那些拍屁股走人的官員游離於法紀之外,沒有形成威懾力。
耗資2.7億建成僅3年又要花3億元拆除的形象工程,浪費的是金錢,失去的是民心。因此,筆者認為,各級地方政府和領導,務必從中汲取教訓,引以為戒,要針對造成這些短命工程的原因,著力抓好以下工作:首先,組織部門要選准選好政治素質高、大局意識強的德才兼備之人擔任主要領導﹔其次,要加強干部教育,培養他們的宗旨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政績觀,自覺拋棄“四風”,要有規劃意識,不搞個人主義,要一任接著一任干﹔最后,要進一步加大責任追究、責任倒查力度,嚴肅查處那些亂搞形象工程、政績工程的人和事,不管是高升還是調離的,都要用法紀進行嚴厲打擊,以教育警示他人。
相關專題 |
· 謝啟東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