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解
哈藥集團三精制藥股份董事長劉佔濱被調查或因涉窩案。在劉佔濱墜樓消息發布后,有媒體援引知情人士的消息稱,劉佔濱跳樓后的被搶救過程中,曾反復說“我不想要,可不敢不要”。(6月3日網易轉自《中國新聞周刊》)
從以往腐敗案件中不難發現,管理層出現經濟問題,往往不是“一個人在戰斗”,彼此間知會並互相牽連者眾多。劉佔濱在死前留下的“我不想要,可不敢不要”的遺言,使公眾對該案的“共犯”產生很多聯想:究竟誰有這麼大的能耐,能夠讓一個國企的董事長“不敢不要”錢?是來自上級的高壓,還是同行的硬逼,抑或下屬的要挾?
在案件真相大白之前,猜測隻能是猜測。但有一點是明白的,在一些地方、一些領域,滋生腐敗的環境已經到了嚴重惡化的地步。
現代商品社會,辦事收錢,收錢辦事,幾乎成為很多人一種心照不宣的默契、約定俗成的共識,一種“自覺遵守”的潛規則。君不見,教書的,不送禮就評不上心儀的職稱﹔看病的,不送禮就得不到放心的治療﹔搞建筑的,不送禮就找不到想要的工程﹔走仕途的,不送禮就輪不上想得的崗位……職稱評審專家可以明目張膽地“開房收錢”,建筑工程管理者不收禮就顯得“格格不入”,所謂的“市場規則”已經滲透到社會各個角落。
必須承認,在世人“皆濁”的時候,要保持“唯我獨清”確非易事。電視劇《蝸居》中,貪官宋思明就有一段這樣的論斷:“獨善其身,聽起來很高尚,其實很愚拙。一個不懂得變通的人,一個不懂得迎合低級趣味的人,是不能在這個世界上生存的,如果世人皆醉我獨醒,那麼瘋的是自己。”誰不同流合污,誰就會被視為“另類”、受到排擠,環境如此讓人心寒。事實上,現實還真就有這般“骨感”。據報道,安徽有個縣委書記拒絕了各個部門官員禮節性的送錢,但結局是,“拒禮”讓這個官員在當地干不下去了。
一片樹木或森林,任由虫害繁衍噬咬,最終必定逐漸枯萎﹔一個政黨或國家,無視腐敗毒瘤蔓延,最終難免趨於衰亡。加強反腐敗工作,保持黨和國家肌體的健康,需要營造一種廉榮貪恥的社會氛圍,讓社會上的每一個成員都能愛憎分明、嫉惡如仇。要下大力氣培育廉潔文化,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深入人心,使嚴格自律成為一種共識,使抵制腐敗成為一種共為。
貪腐成了“常態”,只是官員個人的墮落﹔清廉成為“另類”,則是整個社會的悲哀。一句“不敢不要”,道出了“頂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頂不住”的無奈,令無數清廉之人傷不起。改變這種窘境,刻不容緩!
相關專題 |
· 何解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