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培養“富二代”緣何不招待見

何解

2014年05月30日14:47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日前,廣東佛山市首批48名青年民營企業家結束了為期半年的國企挂職生涯,恢復了“自由生活”。自去年11月底,佛山市委組織部從100名報名者中挑選48名青年民營企業家,分派到36家國企挂職。48人中超過一半是70后至90后的“富二代”。(據5月28日《北京晨報》)

如同前些年江蘇組織“富二代”到黨校培訓一樣,佛山此番選派青年民營企業家到國企挂職,不出意外地引發了輿論的爭議。有人質疑,政府操心干預民企接班人是否有必要?挂職模式成效幾何?誰來承擔“挂職”實習的決策成本?

存在決定思維。民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中國制造業名城,佛山的民營經濟增加值超過4000億元,佔全市GDP的比重超過60%,所以,民營企業的繼承與壯大,自然牽動著當地政府的神經。況且,當下“富二代”普遍存在信仰缺失、使命感弱、移民傾向強等問題,如不加強教育,資本與人才極易流失到國外,難以企望他們擔當起重要的社會責任。在這種背景下,民營企業的接班人問題引起黨政機關的關注,似乎也還在情理之中。

必須看到,民企與國企體制不同、性質不同。國有企業從計劃經濟脫胎而來,在享受國家政策、資源壟斷等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但是,國企的行政化痕跡沒有蛻盡,運行機制不太靈活、決策效率偏低等問題,也是顯而易見的,“富二代”們到國企挂職難免“水土不服”。同時,在市場經濟的競爭環境中,企業之間無論國企還是民企,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同行是冤家”的隔閡,挂職者基本上不參與決策,只是調研了解行業發展動向,也就決定了他們所學有限,隻怕難以達到預期目的。

國人行事創業,素來奉行“多個朋友多條路”、“朋友多了路好走”,商界打拼更是少不了人脈資源。作為民營企業家,“富二代”們到國有企業挂職,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國企管理者,當然會借機套近乎、拉關系,為自己企業發展積累人脈。這樣,是不是與中央禁止官商“勾肩搭背”的規定相違背呢?

就導向而言,黨政機關的工作不能不考慮其政治和社會效益。培養“富二代”不受待見,從公眾的質疑聲中也能看出些端倪。職能部門為民企訓練接班人,雖然只是搭建平台,基本上不花“財政的錢”,但投入的人力、物力,付出的政策資源、崗位資源,卻並不廉價。換句話說,人們同樣期待著政策的“陽光雨露”,更多地撒播到弱勢群體、“窮二代”們的身上。

當然,佛山採取挂職形式來培養青年民營企業家,帶有探索性質。這種培養模式能否取得成功,現在還不好妄加斷言,人們拭目以待。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黃策輿、謝磊)
相關專題
· 何解文集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