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雄風
一筆扶貧款從市到縣被侵吞40%,從縣到鄉又被克扣40%﹔一張小農機具秧盤的國家補貼2毛5分,農技站就克扣1毛8分,站長還要貪3分﹔一個售價數百元的骨灰盒,民政干部也要拿15元回扣……(5月21日新華網)
在許多人心目中,扶貧辦、民政局、農技推廣站等部門、單位屬於“清水衙門”。然而,諸多事實表明,這些部門、單位早已不是什麼“清水衙門”,而成了名副其實的“油水衙門”、“渾水衙門”。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國家財力的不斷增強,黨和政府對“三農”問題的高度重視,中央和地方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資金用於扶貧開發、解決“三農”問題。由於資金和項目的增多,原本“冷清”的部門也就“熱鬧”了起來,一些官員逐漸成了“筆下有資金萬千”的紅人,面對形形色色的誘惑,他們將罪惡的雙手悄悄伸向了摸不得、貪不得的“救命錢”、惠農款。比如,有的擠佔、挪用、揮霍扶貧款、惠農款,用於彌補辦公經費不足、裝修辦公樓、配置豪華小轎車等﹔有的打著“扶貧”的旗號辦實體、搞項目,神不知鬼不覺地將扶貧款“洗”進自己的小金庫﹔有的把扶貧款演變成“政績款”,將扶貧工程搞成“樣子工程”﹔有的搞層層剝皮,大肆克扣、貪污“救命錢”、惠農款。
權力不分大小,不受約束的權力必然產生腐敗。也就是說,再小的權力,隻要監管和制衡機制不到位,再清廉的干部都有可能成為碩鼠。由此可見,部分“清水衙門”變成了“油水衙門”、“渾水衙門”,一些“清官”變成了貪官,主要還是出在監督上。一些人認為,像縣扶貧辦、民政局、黨校這樣的“清水衙門”、農技推廣站這樣的小單位不是監督檢查的重點,用不著投入過多的人力、精力和時間監督他們。因此,一些紀檢監察部門就放鬆了對這些部門、單位的監督檢查。由於監督力量薄弱,監督不到位,留有死角,尤其權力監管失控,有的甚至游離於監督之外﹔有的既承擔公共服務職能,又履行行政管理、執法等職能﹔有的既辦事業又管行業,與所屬事業單位有千絲萬縷的利益關系﹔有的既從事管理性業務,又參與市場競爭,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面對各種誘惑,一些干部必然將“魔掌”伸向老百姓的“救命錢”、惠農款等。
反腐要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同樣,對每個單位及干部的監督也不能留死角,不能“厚此薄彼”,不能讓其游離於監督之外。也就是說,無論部門、單位及領導權力的大與小,都要強化監督檢查,都要加大對單位“一把手”及相關財政資金的監管力度。同時,要優化干部激勵和考核評價機制,真正讓干部做到“不敢腐,不能腐,不必腐”。
相關專題 |
· 秦漢雄風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