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雄風
一個村民小組60戶,3月份有42戶以各種名義置辦了酒席,另18戶正在籌備,這是遼寧省中部某縣紀委調研發現的﹔一個山區農民家庭年收入僅2萬元,2013年人情隨禮9600元,這是記者採訪遇到的。為了正黨風、帶民風、樹新風,5月12日,遼寧省委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發出通知要求,在全省開展人情隨禮陋習專項整治工作。(5月19日人民日報)
人情消費,即人與人之間正常交往中的感情投資。按理說,人與人之間日常的禮尚往來乃人之常情,適當的“人情消費”本無可厚非。眾所周知,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禮儀之邦”。古人雲:“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指的就是在禮節上應該有來有往。否則,就是“非禮”、“無禮”了。當然,這裡的“禮”並非專指“送禮”或“收禮”。
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居民收入的增長、消費水平的提高,以逢年過節、婚喪嫁娶、添丁增歲、評先選優、升學拜師、招工參軍、看病求醫、喬遷新居等為由頭引起的“人情消費”也在不斷上檔升級,甚至在一些地方泛濫成災,尤其一些領導干部借機斂財——他們把“禮尚往來”中的“禮”完全當成了“送禮”、“收禮”,有的宴請化整為零——分期分批次、多地點舉辦,有的紅白喜事雖不請客但仍收禮。針對“人情消費”泛濫之風,盡管一些地方也出台了一些整治措施,但效果並不佳。可以說,“人情消費”愈演愈烈,互相攀比之風盛行,有的甚至異化為權力腐敗,搞得人人疲憊、苦不堪言、怨聲載道,但最“傷不起”的還是咱普通老百姓。其實,遼寧省中部某縣某村民小組的“人情消費”泛濫之風就是許多地方的一個縮影。
黨風決定民風,民風影響黨風。黨風正,則政風正、民風淳。因此,整治“人情消費”泛濫之風必須雙管齊下,必須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即無論是黨員干部,還是普通群眾,隻要他們大操大辦、大吃大喝、鋪張浪費或借機斂財了,都應當加以整治。如果隻禁止黨員干部大辦酒席,而對民間“人情消費”泛濫之風放任自流,“人情消費”泛濫勢頭就得不到有效遏制。因為黨員干部也是人,他們也生活在現實中,也有鄰居、親戚、朋友等。若鄰居、親戚、朋友等人辦酒席,他們就得參加。如果把工資的一半或更多部分拿去送了禮,他們的心裡就會不平衡,不平衡就想借機撈回來。這樣就會使一些政策措施得不到有效落實。相反,如果隻整治百姓辦酒席,而不整治黨員干部辦酒席,或者整治流於形式,或者對黨員干部處罰的較輕,同樣收不到實效。“人情消費”泛濫既消耗了人們的收入,浪費了大量的資金,敗壞了社會風氣,助長了大操大辦、大吃大喝、鋪張浪費等奢靡之風,減少了老百姓的收入,富裕了極少數人,影響了黨員干部形象,敗壞了黨風、政風、民風。可以說,狠剎奢侈浪費之風已沒有了余地,大興勤儉節約之風也沒有了退路。因此,必須出實招動真格狠剎“人情消費”泛濫之風。
中央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以及《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等一系列制度為遏制“人情消費”泛濫勢頭開出了一劑又一劑強有力的藥方。另外,從去年下半年至今年年底,在全黨上下開展的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就是要貫穿“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總要求,著力解決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這“四風”問題,而“人情消費”本身就屬於奢靡之風中的一種情形。為了正黨風、帶民風、樹新風,必須乘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之“東風”,出實招動真格求實效,狠剎“人情消費”泛濫之風。
首先,要教育、引導和幫助百姓切實轉變觀念,樹立節儉文明新風尚。要通過健全完善村規民約,黨員、干部簽訂帶頭抵制陳規陋習承諾書,向群眾發倡議書,正面宣傳勤儉持家典型等方式,加強對群眾勤儉節約意識的教育引導,破除“面子”、“票子”、攀比心理,使其走出人情隨禮“怪圈”。其次,對轄區“人情消費”泛濫成災造成惡劣影響的,要按照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規定追究有關領導人的責任。第三,黨員、干部要起模范帶頭作用,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嚴守廉政准則,抵制不良風氣,用自身的勤儉之風,引領社會新的消費風向。第四,要完善相關機制,加大監管力度,鏟除滋生腐敗的土壤,讓公權在陽光下運行。第五,要按照有關規定嚴肅查處借機斂財的黨員干部。
相關專題 |
· 秦漢雄風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