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周總理“修德是人一生中大事”啟人心智

林偉

2014年05月14日15:36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俗話說,身教重於言教,在周總理侄兒周爾均、侄媳鄧在軍夫婦的記憶中,周總理未曾刻意推薦幾本典籍,也鮮有高談闊論的主義教育,更多的是以身作則,從身邊點滴小事開始,引出致精之理,發人深省。

“我出身在農村家庭,12歲便離家入伍,可以說並沒有接受太多的課堂教育。”鄧在軍回憶道,在1955年第一次以晚輩的身份見到周總理時,總理在談論中,談得最多的就是,人重要的就是道德修養。(2014年5月12日《海南日報》)

我們都知道,道德是調整人們之間、個人同社會集體之間利益關系的行為原則和規范的總和。它既是一種善惡標准,又是一種行為標准。我國是禮儀之邦,是一個具有優秀倫理道德文明古國,道德修養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早在兩千多年前,儒家學派就提出了“吾日三省吾身”的著名修身論題,闡發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關系。其后歷代志士仁人身體力行,在道德修養方面留下了許多動人的篇章。中國共產黨人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非常重視修身養性、提高人格的古訓,並在實踐中不斷予以發展。周總理教誨周爾均夫婦“修德遠比讀書重要”、“修德是人一生中大事”,就是其中的典型例証。

事實早已証明,職位的高低、崗位的差異、職責的不同,並不是人與人之間的本質區別,隻有品德的高低、道德的優劣、奉獻的多少,才是人與人之間的本質區別。沒有一個好的品德修養和人格品質,這個人無論干什麼都失去了起碼的條件。想想看,在紛繁復雜的矛盾和扑面而來的誘惑面前,為什麼有的黨員干部經不住權力、金錢、美色的考驗,心猿意馬,神不守舍,想入非非,迫逐名利、放縱欲望,最終走上了違法違紀道路,其原因就在於他們放鬆了思想要求,道德修養的底線失守,一步一步地陷入罪惡的深淵,這正應了“德薄人難存”這句老話。

也正因如此,筆者認為,聆聽周爾均夫婦的講述,聯想到現實生活中存在的道德滑坡、道德失范等現象,特別是聯想到在極少數黨員干部身上暴露出來的人格扭曲、道德敗壞、腐化墮落等問題,更加深刻在感悟到“修德遠比讀書重要”、“修德是人一生中大事”的現實意義和極端重要性。

事物的變化都是從小到大,由少到多,由量變到質變,日積月累逐漸形成的。道德修養也不是一夜之間能夠養成的,需要一個從認識到實踐的不斷反復、日積月累的過程。黑格爾曾經說過“一個人做了這樣或那樣一件合乎倫理的事,還不能說他是有德的,隻有當這種行為方式成為他性格的固定要素時,才可以說他是有德的。”因此,我們要銘記周總理“修德遠比讀書重要”、“修德是人一生中大事”的教誨,把道德修養作為終身課題,在自己的工作中,通過自重、自省、自尊、自愛,加深理解“道德修養”的內涵,深刻體會“道德修養”的要求,切實履行“道德修養”的規范,不斷積累“道德修養”的力量,努力成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黃策輿、謝磊)
相關專題
· 林偉文集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