晟達者
4月剛剛過去,A股上市公司2013年年報的披露也已接近尾聲,人們發現,去年一度引起關注的部分央企上市公司“天價”招待費,今年卻因為“被關注”,不少企業的招待費都大幅下降。其中,2012年年報中曾經以8.37億元“招待費”居首的中國鐵建,更是直接將“招待費”這一項目取消清零,而“其他”費用卻出現明顯上升。(5月6日 《中國青年報》)
近來,一些上市公司紛紛發布2013年度業績,細讀之下,個別公司財務報表中關於“業務招待費”的變化也令人疑竇叢生。以中國鐵建為例,2012年業務招待費高達8.37億元,成為兩市之首,而2013年年報中“業務招待費”一欄被清零,頗感詫異的是,中國鐵建的“其他”一項從22.4億元增加至32.26億元。到底“業務招待費”是少了還是轉移至“其他費用”名下,一減一加之間,懸念迭起,足堪玩味。
其實,類似業務招待費為零這樣的例子並非個案,不久前,雲南省招標採購局在雲南省政府信息公開門戶網站上公布的“三公”經費引發了社會關注,2012年該局“三公”經費僅為2700元,2013年的預算為0,信息公布后,網上質疑聲一片。這樣的數字真的可信嗎?“零預算”的背后到底藏著哪些貓膩?“業務招待費”去哪兒了呢?
十八大以后,八項規定、六項禁令等相繼出台,剎住“舌尖上的浪費”力度越來越大,鑒於輿論壓力,“業務招待費”慢慢就成了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的敏感詞,迫於無奈隻好在財務報表上動點手腳,玩點文字游戲,移花接木,東拼西湊,妄圖瞞天過海。其實,稍加推斷,“三公經費為零”也好,歸零“業務接待費用”也罷,無非都是些自欺欺人的可笑伎倆罷了。
按照常理,在正常的商務和公務往來中,產生一定數額的“業務招待費”是情理之中的,隻要支出合法合規、適度有據,公眾也並不會“雞蛋裡挑骨頭”,也能夠理解和支持。可為了不給公眾留下半點說辭,干脆直截了當把“業務招待費”歸了零,不是一出現實版的“此地無銀三百兩”嗎?更何況,將“業務招待費”分攤至“其他”費用,是不是就是打著“其他業務活動”的名號,行大吃大喝、公款高端消費之實呢?如此這般,倒真是走上了“偷雞不成反蝕把米”的尷尬老路了。
簡言之,“業務招待費”的去向怎麼能是一部懸疑劇呢?其實,編制財務報告的本意就是為了更直觀的反映單位的財務增減、收支等情況,變換名目、讓敏感信息“人間蒸發”豈是對待外界監督壓力的正確態度?科目變換、費用分攤說變就變,難道沒有統一的規范、指南?一系列的漏洞背后監管又該如何發力?我想,剎住“舌尖上的浪費”,公眾期待的不僅僅是一個答案、一份承諾,更希望看到的是一項項監管舉措落到實處,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