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君
在深圳4萬多名公務員中,聘任制公務員佔比近10%。然而在首聘3年期滿后,竟無一人解聘。針對“隻進不出”的怪相,一些人擔心,聘任制改革是否是換了外套的“鐵飯碗”?(5月5日人民日報)
無一人解聘,是此條消息的熱點和重點。如此“無人解聘”的“成績單”,讓人納悶:無人解聘,還需聘任?
面對“零淘汰”、“零解聘”的質疑,深圳市人社局相關負責人回應稱:“公務員聘任制改革不是以解聘為目的,僅以幾年來被解聘數量來評判聘任制改革的價值以及成功與否也不合理。”
目的與過程,結果與行動。“公務員聘任制改革不是以解聘為目的”, 此語霸氣外漏,一下子就和“不以結婚為目的的戀愛都是耍流氓!”一語聯系在了一起。
可以說,“聘任制”與“解聘”並不等同,也許不能因為“聘任制”公務員沒有人被“解聘”而否認體制改革的成效,甚至應該為“無人解聘”的“成績單”歡欣鼓舞。
鐘不敲不響,話不說不明。難道聘任制公務員開始“試水”,就能如此輕易上岸?雖不是“雞蛋裡面挑骨頭”,要看被解聘公務員的笑話,但聘任制公務員全都符合工作崗位的要求,這種可能也太讓人“瞠目結舌”。“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竊以為,是否考核走了形式,聘任走了過場?這是否也是聘任制公務員的“鯰魚效應”?
理直氣壯的回答聘任制公務員改革不是換了外套的“鐵飯碗”,不偷換概念,不反穿“馬甲”,需要實打實的“試水”。呼喚客觀、積極看待公務員體制改革的同時,除了“無人解聘”的“成績單”,還需要實實在在、讓人無需置疑的成效。
相關專題 |
· 冬君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