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以習仲勛為鏡做密切聯系群眾的實踐者

林偉

2014年04月25日14:54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1932年4月,習仲勛等同志在今隴南市兩當縣領導發動 “兩當兵變”,點燃了甘肅武裝革命的星星之火,寫下了中國革命史上的光輝一頁。在長期的革命生涯中,習仲勛同志積累了豐富的群眾路線實踐經驗,毛澤東說他是“從群眾中走出來的群眾領袖”。( 2014年4月24日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我們都知道,無論是炮火連天的過去,還是改革開放的今天,始終為人民群眾的利益而奮斗,是黨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源泉所在,也是黨戰勝各種困難、任何時候都立於不敗之地的根本原因。歷史不斷地向我們昭示,黨的全部歷史,就是一部與人民群眾保持血肉聯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歷史。密切聯系群眾,我們就會無往不勝、無堅不摧﹔離開了群眾,我們就會一事無成、一無所有。

當年習仲勛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條件那麼艱苦、斗爭那麼殘酷、環境那麼惡劣的情況下,能夠組織發動“兩當兵變”,靠的是堅定的理想信念,靠的是走群眾路線,在群眾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成為我們黨歷史上密切聯系群眾的一個光輝典范。80多年過去了,但當年的優良革命傳統、密切聯系群眾的好作風,不僅沒有被歲月的風塵所遮蔽,而且代代相傳,更顯得熠熠生輝。

今日重溫這一歷史,讓我們更加清醒地領悟到“密切聯系群眾是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脫離群眾是我們黨執政后的最大危險”的深刻內涵,我們黨之所以成為執政黨,是因為黨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建立了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得到了人民群眾的認同、信任和支持。這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但黨的執政地位“不是一勞永逸的”,人民選擇政黨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這是從古今中外的歷史中總結出來的經驗,也是一種定律。

所以,要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就要以習仲勛為鏡子,做密切聯系群眾的實踐者,堅定不移地相信和依靠群眾。這既是一個工作方法問題,也是一個工作作風問題,還是一個政治立場問題。從根本上來講,我們黨的事業都是為人民謀利益的事業,因而也是必須依靠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完成的事業。相信和依靠群眾,最根本的是善於求智於民,善於問計於民,善於取德於民。我們隻有尊重群眾,才會被群眾所尊重﹔我們隻有理解群眾,才會被群眾所理解﹔我們隻有熱愛群眾,才會被群眾所熱愛﹔我們隻有信任群眾,才會被群眾所信任。

在這個意義上說,密切聯系群眾不是一句空泛的口號,而是一個很具體、很細致的實踐問題。正像習仲勛當年所指出的,各級干部要“老老實實把屁股放在老百姓這一方面,坐得端端的”、“不當‘官’和‘老爺’”,“走出‘衙門’,深入鄉村”。如果繼續出現“現在交通工具發達了,干部與群眾的距離卻遠了﹔通訊工具先進了,干部與群眾的溝通卻難了﹔干部的學歷高了,做群眾工作的水平卻低了”的反常現象,那麼,就無法了解群眾,也無法被群眾所了解,更不要說保持血肉聯系、贏得群眾的信賴和支持了。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必須保持足夠的清醒和警醒。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謝磊、趙娟)
相關專題
· 林偉文集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