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領導層“不和”是事業最大的不幸

何解

2014年04月15日15:11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3月24日,三峽集團召開干部大會宣布,集團董事長、總經理兩人雙雙被免職,另有任用。消息一出,外界為之嘩然。據《財經國家周刊》記者了解,三峽集團領導層不和,幾乎是“公開的秘密”。(據4月14日新華網)

多年來,各級組織一直在不厭其煩地重復一句忠告:“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團結”。然而,領導干部不和、班子成員內耗的問題卻沒有消停過。三峽集團此次人事震蕩,一、二把手同時被免職,根子就在於“班子太不團結”。

團結出了問題,對事業的影響是災難性的。世界上,不少政黨有過深刻教訓。人們曾經提出一個問題,蘇共早年在20萬黨員時取得了二月革命的勝利,35萬黨員時取得了十月革命的勝利,550萬黨員時打敗了希特勒和日本法西斯,而在將近2000萬黨員時卻失去了政權,亡了黨亡了國。這是為什麼?原因固然有多方面,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蘇共內部的分裂,“讓野心家在黨內建立宗派組織”,最終自己把自己搞垮了。

“團結”兩個字看似簡單,踐行則不易。毛主席在《為人民服務》一文中有句話能幫助我們理解團結的含義:“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為了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走到一起來了。”真正意義上的團結,是為了共同的理想和目標而走到一起的聯合,代表大多數人的利益。在我們黨內,成員之間都以“同志”相稱,這不僅僅是口頭上的一般稱謂,更重要的是體現共同的志向和信仰。因此,為了共同的事業,為了人民的利益,為了民族的進步,黨員干部要格外珍視團結。

同心同德,於政黨是生命所系,於班子是力量所在。“一根筷子輕輕被折斷,十雙筷子牢牢抱成團”,脫離了集體勢必形單影隻,喪失了民意將會獨木難支。一個班子精誠團結、和衷共濟,事業發展就好,風氣就正,個人成長相對也更快一些﹔反之,不僅會耽誤事業發展、搞壞單位風氣,對個人發展也沒有任何好處。對黨員領導干部來說,懂團結是大智慧,會團結是大本事,能團結是大境界。

共產黨人要講團結,也要防止“結團”。“團結”與“結團”,文字相同而排序不同,其意思和效果就截然相反。“團結”乃是為公,考慮的是國家大局、民族大義。“結團”則是為私,拉幫結派,搞“小團體”、“小圈子”,打的永遠是少數人的小算盤。由此看來,“結團”是徹頭徹尾的假團結,與團結格格不入。我們要的是掏心見膽、赤誠相待的團結,一種堅持黨性原則基礎上的真團結,堅決反對假團結,堅決反對鬧不團結。

“家和萬事興”。團結共事,合作干事,是領導干部一種可貴的品質。領導班子一、二把手之間關系微妙,倘若一把手過於專斷,則難有民主,而若二把手較為強勢,又不利團結。要想化解這類困局,還得“正職多講民主,副手多講集中”。果能如此,班子氛圍必將是一番生動的景象。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實習生、謝磊)
相關專題
· 何解文集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