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習近平歐洲之行留下的“中國印象”

荊水人家

2014年04月04日15:35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3月22日至4月1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在荷蘭海牙舉行的第三屆核安全峰會,對荷蘭、法國、德國、比利時進行國事訪問,並訪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歐盟總部。此訪是習近平主席作為國家元首的首次歐洲之行,行程緊湊,活動密集、內容豐富、成果豐碩,拉近了中國與世界的距離,在歐洲和世界人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中國印象”。

親民勤政智慧的領袖魅力。歐洲之行,歷時11天,行程近2萬公裡,出席了84場活動,會見了9國元首和政府首腦,進行了6次演講和講話,簽署了5份聯合聲明,發表了4篇署名文章……習近平主席用行動踐行了“恪盡職守、夙夜在公”的履職誓言,勤政形象躍然紙上,與此同時,在出訪期間主席一直關注馬航失聯客機搜索進展,多次發出指示“全力搜救失聯同胞,隻要有一線希望就決不放棄”,並派遣特使赴馬來西亞處理客機事件,此舉更是得到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肯定。在高密度的外事活動中,從容淡定的外交風格,睿智幽默的外交語言,更體現出了卓越的領袖氣質,開創性地先后在荷蘭、法國、德國及比利時主流媒體發表4篇署名文章,讓世界人民聆聽原汁原味的中國聲音,內容因國而異,話語質朴親切,仿佛閑話家常,卻又不乏“知行合一”與“打鐵方能成鐵匠”這樣雙方民眾耳熟能詳的諺語警句,讓人倍感親切。或許11天的訪問無法讓歐洲一窺中國全貌,卻足以展現中國領導人的領袖魅力,正如荷蘭首相呂特在接受採訪時由衷地感嘆:“中國選擇了一位優秀領導人!”

務實坦誠共贏的合作態度。此行之初,在核安全峰會上,習近平主席開誠布公的提出了中國核安全觀,沒有奧巴馬的好高騖遠,而是基於人類需要,直面核安全挑戰,所倡議的“發展與安全、權利和義務、自主與協作、治標和治本”的四個並重,內容務實坦誠,也表明了中國參與建構公平、合作、共贏的國際核安體系的合作態度,為務實合作奠定了發展基調。“智者求同,愚者求異”、“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所闡釋的合作精神,在推動中歐經貿合作中,體現的更為淋漓盡致。訪歐期間,習近平主席用一次次講話,一篇篇署名文章,反復強調中歐合作的歷史淵源和未來前景。“北京和阿姆斯特丹相距近8000公裡,但再遠的距離也不能阻擋中歐相互走近、擴大合作的步伐”,“中法都是富有改革精神的民族,隻要雙方抓住機遇,相互支持,合作之路必將越走越寬”,“讓我們超越簡單的買賣關系,以更加創新和開放的思維,賦予中德合作更多戰略內涵”,“比利時是歐盟總部所在地,被稱為‘歐洲心臟’。‘心臟’脈動越有力,就越能為中歐合作輸入更多血液”。這無不體現出中國務實坦誠以求互利共贏的合作態度。

自信友善擔當的大國形象。由於歷史因素和意識形態的差異,部分西方國家對中國心存偏見,少數破壞分子煽風點火,鼓吹“中國威脅論”,讓不少西方媒體和民眾對中國的崛起與發展有著諸多的誤讀和猜疑。而此次歐洲之行,在海牙核安全峰會上,中國毫無保留的闡述了自己的“核安全觀”,體現大國的擔當,也給世界和平發展樹立了標杆,更是對猜疑和誤讀的最好回應。談到“中國威脅論”,習近平主席強調:中國已經確定了未來發展目標,就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國將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不認同“國強必霸”的陳舊邏輯,這是中國對國際社會關注中國發展走向的回應,更是中國人民對實現自身發展目標的自信和自覺﹔談到領土問題,習近平主席表態:在事關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重大原則問題上,我們不惹事,但也不怕事,堅決捍衛中國的正當合法權益,自信堅定的話語,發出了中國聲音。歷史的車輪走到今天,中國這頭和平、可親、文明的獅子已經醒來,必將給世界留下更為深刻的印象。或許11天的訪問無法消除所有誤解,卻讓中國自信友善擔當的形象更加立體、生動,為中歐間的交往增添了感情紐帶。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實習生、謝磊)
相關專題
· 學習路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