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偉
據中國共產黨新聞網載文稱:解放初期,以鄧小平、劉伯承、賀龍為主要領導的西南局作為中共中央在西南地區的代表機構進駐重慶主政西南。然而,在勝利的形勢面前,西南黨內部分同志產生了以功臣自居、不願再艱苦奮斗的錯誤思想,貪污腐敗、鋪張浪費、婚姻“改組”等現象也隨之而生。針對這些問題,鄧小平教育黨員干部要“拋棄一切個人利益、名譽地位”,及時提出“過好勝利關,不做李自成”的要求,強調“吃苦在先,享樂在后”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歡迎。
人所共知,“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是共產黨區別於一切剝削階級政黨的顯著標志,是我們黨帶領人民群眾克敵制勝、排除萬難的政治優勢。當年,美國記者斯諾在《西行漫記》中,詳細記述了他在延安看到毛澤東等中共領導同志吃的是粗糙的小米飯、穿的是用繳獲的降落傘改制的背心,住著簡陋的窯洞的情形,感慨地稱贊這是存在於共產黨人身上的“東方魔力”、“興國之光”。這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最好見証。
正因如此,今日重溫鄧小平同志對黨員干部“吃苦在先,享樂在后”的教誨,心潮澎湃,感慨不已。為什麼紅軍官兵在兩萬五千裡長征中,克服了難以想像的困難,譜寫出“天作房,地作床,野菜充飢,篝火御寒”的壯麗詩篇?為什麼東北抗日聯軍的將士,在完全斷糧的情況下,以樹皮、草根和棉絮充飢,在山裡仍堅持打擊日本侵略者……其重要原因就在於“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於天”,就在於“吃苦在先,享樂在后”的共產黨人像種子一樣在人民群眾廣闊深厚的土地裡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從而獲得了最廣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眾基礎和力量源泉。
所以,不論社會如何發展,條件如何改善,對於黨員干部來說,“吃苦在先,享樂在后”這個光榮傳統必須永葆不變。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人民生活水平的極大提高,有的黨員干部淡忘了“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不願吃苦、不想吃苦、不敢吃苦,他們思安逸、圖享樂、求快活,以聚斂個人的財富作為人生的目標,以過豪華奢侈的生活為人生的追求,以處處人上、事事特殊、擺場比闊作為人生的榮耀,甚至與民爭利、與老百姓比享受,做了許多群眾看不慣、不滿意的事。當然,他們也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如此說來,今日重溫鄧小平同志對黨員干部“吃苦在先,享樂在后”的教誨,既有啟示,也有警示。如果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反映的是古代少數仁人志士的高尚情操的話,那麼,今天所倡導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則反映的是共產黨人的崇高境界。這種境界要求我們的黨員干部,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要把苦留給自己,把樂讓給他人。因為“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作為一種精神和作風,是永恆的,是與共產黨的作風和中華民族的精神共存的,是用干部辛苦指數換取群眾幸福指數,最終贏得滿意指數的最佳路徑,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能貶低,更不能丟掉。
相關專題 |
· 林偉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