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艷生
為搶抓首都功能外溢和京津產業轉移出現的新機遇,保定市整合原有的17個園區,並在區位和產業基礎條件較好、未利用土地潛力較大的市區及安新、涿州、高碑店、淶水、淶源、易縣、滿城、清苑等縣(市)新謀劃了17個產業園區,使承接京津產業轉移的園區達到34個,虛位以待京津地區產業轉移。(據《河北日報》)
在17個產業園區的基礎上,又新建17個產業園區,虛位以待來承接京津產業轉移,不僅如此,保定還構建現代快速交通體系等一系列的措施,可見保定在對接京津產業轉移上是下足了功夫。但是,筆者認為,承接京津產業轉移,隻有硬件建設還不行。
保定承接京津產業轉移而新建產業園區,可以說稱得上是在“筑巢引鳳”。新建產業園區“筑巢”,也許能引來京津產業的“金鳳凰”,但是如果引來的“金鳳凰”沒有一個良好的棲息的軟環境,例如經常有人在巢下“喧鬧”、“走動”,驚擾“金鳳凰”,相信引來的“金鳳凰”不僅不會產下“金蛋”,很有可能還會飛走,最終導致“鳳去巢空”。
其實,保定“金鳳凰”飛走的事件並不是沒有教訓。記得參加一個培訓,河北大學的一名教授講過,當年華北電力大學主校區“含淚”搬離保定回京,和軟環境有很大關系。現在承接京津產業轉移,政府部門必須增強服務意識,而不能“鳳過拔毛”。硬件上路平了、道寬了只是承接的前提,更重要的是消除服務上的一道道坎,一個個坡,必須用暢通服務來打通承接京津產業轉移最后一公裡的問題。
而且,現在來看,保定承接京津產業轉移的一系列舉措,有點像是“剃頭挑子一頭熱”。這邊拼勁呼喊,而轉移方卻沒什麼動靜。如果沒有產業轉移過來,這些園區就成了“瞎子點燈”-白費蠟。承接京津產業轉移,保定不僅要成為京津產業轉移之“的”,等轉移的企業找上門,更要成為承接京津產業轉移之“矢”,主動上門尋“的”,要打承接京津產業轉移的主動仗。特別是有針對的來對接,實現共贏,以避免出現閉門造車、自娛自樂的后果。
當然,承接京津產業轉移,不能一股腦的承接,還必須奉行拿來主義,有所為有所不為。保定不是落后產能的集散地,不能什麼產業都可以向保定轉移。承接京津產業轉移,必須有選擇的承接,必須堅持標准。對有助於綠色崛起的產業要“開綠燈”放行,而對於落后的產能,對於污染、破壞環境的產業,必須“亮紅燈”。
隻要合理、充分利用京津一體化發展的機遇,有序承接京津產業轉移,京津的產業定會成為撒在保定大地的一顆顆耀眼的“珍珠”。若承接失策,也許會成為壓垮保定治理環境污染的“最后那根稻草”。承接京津產業轉移,希望保定得到的是一顆顆“珍珠”,而不是一根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