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君
第三屆核安全峰會24日在荷蘭海牙舉行。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並發表重要講話,介紹中國核安全措施和成就,闡述中國關於發展和安全並重、權利和義務並重、自主和協作並重、治標和治本並重的核安全觀,呼吁國際社會攜手合作,實現核能持久安全和發展。(來源3月25日人民網)
核安全問題關系到核能的科學利用和發展,關系到各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公眾安全,關系到國際和平與安寧。在核能產業不斷向前推進、全球反恐形勢越來越復雜的大背景下,核安全問題是國際社會共同面對的挑戰,需要加強國際合作。據國際原子能機構統計,1993年至2011年,全球官方報告的核及放射性材料的遺失、盜竊等事件超過2164起。2013年7月,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干事天野之彌在維也納舉行的核安全國際會議上表示,每年向國際原子能機構報告的涉及核及放射性材料盜竊事件和其他未授權活動超過100起。相關研究表明,恐怖分子或國際犯罪組織獲取核材料、制造核彈或放射性物質散布裝置(即“臟彈”)以及破壞核設施等風險不可低估。
核安全,無小事。此次峰會以“加強核安全、防范核恐怖主義”為主題,共有53個國家的領導人或代表,以及國際組織負責人與會。習近平主席作主旨講話時指出,人類要更好利用核能、實現更大發展,必須應對好各種核安全挑戰,維護好核材料和核設施安全。加強核安全是一個持續過程。我們要堅持理性、協調、並進的核安全觀,把核安全進程納入健康持續發展軌道。對於核安全,習近平主席提出了“四個並重”,即發展和安全並重,以確保安全為前提發展核能事業﹔權利和義務並重,以尊重各國權益為基礎推進國際核安全進程﹔自主和協作並重,以互利共贏為途徑尋求普遍核安全﹔治標和治本並重,以消除根源為目標全面推進核安全努力。
可謂異曲同工之妙,此前一天,習近平主席在荷蘭《新鹿特丹商業報》發表題為《打開歐洲之門 攜手共創繁榮》的署名文章。習近平主席明確指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次訪歐是為和平而來,這次訪歐是為推動合作而來,這次訪歐是為交流互鑒而來,這次訪歐是為共促文明進步而來。和平、合作、交流、進步,字裡行間,是對核安全觀的鋪墊和論述。
光明前進一分,黑暗便后退一分。核安全,任重道遠。據外媒分析,習近平主席在峰會上提出的核安全觀,是世界各國中第一個提出“核安全觀”。與首倡核安全峰會,擁有全世界最強大的核武庫的美國除了提出“無核世界”目標之后就再無建樹不同。中國的“核安全觀”鋪設一條到達目標的道路,認為這也是中國外交從有所作為的“附和”到如今奮發有為的“倡導”。
習主席核安全觀,引經據典、娓娓道來,讓人欣慰,更讓人有期待。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核安全領域多作一份努力,恐怖主義就少一次可乘之機,在習主席帶領下,中國將為實現持久核安全作出更進一步自己的努力和貢獻。
相關專題 |
· 冬君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