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塞罕壩林場“綠色崛起”的有益借鑒

趙艷生

2014年03月18日10:57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塞罕壩林場位於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北部,內蒙古高原南緣和渾善達克沙地的最前沿。1962年建場以來,塞罕壩林場艱苦創業,在平均海拔1500米、年均氣溫零下1.4度、最低氣溫超過零下43度的高寒荒漠地區,建成總面積112萬畝、資源價值超153億元的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森林,為京津及華北地區生態環境改善做出了巨大貢獻。(據河北政府網)

52年艱苦創業,112萬畝的人工森林,創造了153億元的資源價值。特別是每年為京津地區淨化輸送清潔淡水1.37億立方米,固碳74.7萬噸,釋放氧氣54.5萬噸,還有塞罕壩每年提供的生態服務價值超過120億元。這一組組數據,是塞罕壩人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下斗天斗地的成果,很是讓人震撼!

塞罕壩人撐起的“綠色長城”,讓筆者想到了堅守共產黨人精神家園的原雲南保山地委書記楊善洲。楊善洲退休之后帶領鄉親們植樹22年,造林5.6萬畝。而塞罕壩人,已經默默耕耘了52年,特別是,塞罕壩林場不是一個人的戰斗,而是一群人的堅守。塞罕壩人這種精神和力量如果楊善洲九泉之下有知,也應該感到汗顏的。

而且,透過塞罕壩林場,看河北省的發展,雖然經濟發展較快,但是與東部沿海和環京津的區位優勢相比,還相差甚遠。最讓河北人抬不起頭來的是河北的環境污染,尤其是大氣污染。去年全國空氣質量最差排名,最差10個城市中河北佔到了7個。可以說近年來河北的發展屬於高耗能下的低質量的發展,以至於才提出了“綠色崛起”的口號。“綠色”就是不要污染,“崛起”說明目前還處於低位。

回過頭來,再看看塞罕壩的這些成就,塞罕壩就像是京津的“綠色裙擺”,生態價值和社會價值不可估量。最主要的是塞罕壩讓河北人看到了“綠色崛起”的希望。“綠色崛起”絕對不能再為上項目而開破壞環境的“綠燈”。為了上項目而對環境污染開“綠燈”,這將是對崛起的“飲鴆止渴”,如果那樣將永遠也實現不了“綠色崛起”。崛起不一定非要上“重大項目”,塞罕壩人植樹造林應該成為河北“綠色崛起”的有益借鑒。

當然,“綠色崛起”也不能一蹴而就,更不是說說就行。要想實現“綠色崛起”,還必須如塞罕壩人一樣,有持之以恆的精神,有不懈奮斗的毅力,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懷。這需要全省上下團結一心,時不我待,拼盡全力為崛起“添綠增彩”。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趙娟、謝磊)
相關專題
· 老兵808文集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