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艷生
初看此新聞,海口市市長倪強雷厲風行的作風和以民為本的情懷值得稱贊,相關部門的負責人顧不上吃飯連夜研究解決方案也值得表揚。不過,進出桂林洋多年來沒有一條路好走的現實依然值得反思,也必須進行反思,因為解決干部作風問題不只是解決路難行這麼簡單。
我們知道,《海南日報》能收到群眾反映進出桂林洋路難走的投訴,相信海口市的相關部門也一定早就收到過類似的反映。一般情況下,民眾有困難有問題都會先向政府部門反映,在向政府部門反映多次無果的情況下,迫不得已才會向媒體投訴的。筆者納悶,為什麼相關部門多年對進出桂林洋路難行的問題無動於衷呢?
按理說,即使是群眾不反映,相關職能部門也應該對進出桂林洋路難行的情況了如指掌才對,而且也應該及時的對這些問題進行解決,畢竟這關系到數萬人的出行。然而,事實卻是多年來,沒有哪一個部門主動為進出桂林洋的民眾解決這一難題。
而現在,媒體報道后,市長一句話,海口市的多個部門就連夜加班來研究解決方案。似乎市長的批示才能讓下屬各部門的負責人唯命是從。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轟轟烈烈開展的時候,這些部門走的不是為民服務的群眾路線,而是對市長唯命是從的“市長路線”,這是典型的上層路線,是一條脫離群眾的不歸路。
若解決海口相關部門隻走“市長路線”,不走群眾路線的作風之弊,一方面要在路修好之后,對這些不把群眾利益放在心頭的相關部門的負責人進行追責,以倒逼他們在今后多走群眾路線,讓他們第一時間了解每一名群眾的困難,並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另一方面還必須從制度上進行改革創新,讓部門的負責人從心底“害怕”群眾的投訴、在意群眾的評判,這樣他們才能打心底裡主動走群眾路線。
相關專題 |
· 老兵808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