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鄧穎超拒收“兩斤小米”是永葆本色的見証

林偉

2014年02月20日16:26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近讀《鄧穎超回憶錄》,被一件小事所吸引、所感動。說的是1970年,鄧穎超陪同外賓去延安參觀,延安人民要她捎兩斤小米給周總理,她說:“延安的小米,恩來同志見了一定很高興。不過,錢和糧票你們得收下。因為我們黨有不收禮的規定,我不敢違背。否則,我要是帶回去總理會批評我。”收了錢和糧票,鄧穎超才帶走了兩斤小米。

按理說,兩斤小米送總理,是延安人民的一片心、一片情,沒有不收的“道理”,而德高望重的鄧大姐卻真的不收延安人民贈送的小米,這是因為我們黨有“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的紀律,有不收禮的規定,她不敢違背,也不能違背。從這件小事,我們可以看出,在老一輩革命家的心目中,廉潔自律、永葆本色就是要一點一滴做起,不能有“特殊”,更不能有“例外”。

記得1936年美國作家斯諾在延安採訪時看見毛澤東住在簡陋的窯洞裡,周恩來睡在鋪著破草席子的土炕上,彭德懷穿著用繳獲的降落傘布做成的背心,他把從這些革命偉人身上看到的精神稱之為“東方魔力”。1949年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對國民黨的軍官說,“共產黨戰勝你們的不是飛機大炮,而是廉潔,是靠廉潔換得的民心”。

廉潔是一種浩然正氣,具有強烈的感召力和向心力。政府廉潔,則民心匯聚、百姓擁護﹔政府貪腐,則眾叛親離,必將被人民所拋棄。而縱觀古今,大凡廉潔自律的為官者,都是從“小”處一點一滴嚴以律己。清朝官員張清恪升遷時面對賀禮,一概拒收,並說:“一絲一粒,我之名節﹔一厘一毫,民之脂膏。”一代廉吏包拯始終把自己“純潔的心靈”從小保持到老,成為廉潔的表率、正義的化身。

由此觀之,正如古人所雲:“不慮於微,始成大患﹔不防於小,終虧大德。”任何事物的發展變化都有一個由小到大、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千裡之堤,潰於蟻穴。一個干部的腐化變質,往往也都是從小事不注意、小節不檢點開始的,從“吃點、喝點、玩點、收點等小點”起步的。小節不保、小腐不斷,進而因小失大,大節喪失,這是腐敗的一種規律,也是一種定律。

正因如此,筆者認為,鄧大姐不收延安人民贈送的兩斤小米,就是一面廉潔自律、永葆本色的明鏡。廉潔自律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又是一個終身的課題,是黨員干部的立身之本、處世之道、為政之要。廉潔自律不僅是一種思想境界,而且是一種責任要求,是黨員干部通過自我反省、自我教育、自我修養、自我約束、自我改造,來切實履行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責任。

正所謂“大事看才,小事看德”,凡是一身正氣的領導干部,必定是能在細微處嚴於自律的人,而在一些小事上放縱自我的人,必然走向蛻變墮落。所以,不收兩斤小米可見精神,體現品性,關乎形象。對此,我們的黨員干部都要有所思、有所悟,把小事放到大業、小節放到大局之中加以把握,防止積小成大、因小失大,守好自己的精神家園,以廉潔的作風、廉潔的形象和廉潔的品質來贏得組織的信賴和群眾的擁護。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趙娟、謝磊)
相關專題
· 林偉文集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