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偉
大型電視文獻片《鄧小平》中有這樣一個場面:1979年,一位新華社記者向小平同志匯報最早實行“包產到戶”的安徽省鳳陽縣的採訪見聞,小平同志聽匯報的表情一直很嚴肅。可當聽到“現在當地的農民每周都可以吃上一頓肉,一般是五六斤一鍋煮”時,他輕輕地點頭,臉上露出欣慰的微笑。在當時,“包產到戶”到底符不符合農村實際,能不能給農民帶來實惠,小平同志時時挂念於心。當聽到農民能吃上肉了,他才放下心來。因而,才有了日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重大決策。小平同志聽取記者匯報時的表情變化,就是他心系群眾、情牽人民的真情流露。
在筆者看來,治國以富民為基,為政以安民為本。我們黨自打天下的那一天起,就贏得群眾的支持和擁護,就是因為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始終是我們黨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早在井岡山時期,我們黨就提出了“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從“不拿群眾一針一線”、說話和氣、買賣公平等最簡明作風和紀律做起,造就出一支秋毫無犯的革命軍隊。延安時期,毛澤東同志又總結概括出“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三大作風。可以說,正是因為我們黨時刻把群眾放在心上, 始終把群眾當親人,真心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辦成事,我們才贏得了群眾的真心支持、真誠擁護,戰勝了無數艱難險阻,推翻了三座大山,締造了社會主義新中國。
正因如此,筆者認為,小平同志聽取記者匯報時的表情變化,是人民至上的最好見証,再次啟示和告誡我們:人民群眾的利益是由無數個小事、個別利益構成的,看似抽象,實則具體,看似瑣碎,實則重要。群眾利益無小事,樁樁件件總關情,樣樣都應該成為我們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的頭等大事,做決策、辦事情一定要心裡有群眾,堅持用好群眾路線這個根本方法,堅決反對不顧地方實際和群眾意願,拍腦袋決策、拍胸脯表態,損害群眾利益的事情發生。
如此說來,鄭板橋有一句名言:“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我們的黨員干部更應該有超高的境界,把“人民至上”作為始終不渝的價值追求,為群眾不僅要謀一時之利,更要謀長遠之利﹔不僅要謀局部之利,更要謀全局之利﹔不僅要關注錦上添花,更要重視雪中送炭,凡是涉及群眾的切身利益和實際困難的事情,再小也要竭盡全力去辦,努力使改革發展的成果真正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共享。
在這個意義上說,小平同志聽取記者匯報時的表情變化,也是我們堅持群眾路線的極好教材。根植沃土,葉茂花繁﹔情系於民,黨運昌盛。堅持“人民至上”,就是要在思想上不斷強化“人民觀”,任何時候都要堅持以人民群眾為依靠,以為群眾謀利益為己任,以群眾評價為工作好壞的標准,始終把人民群眾的呼聲作為第一信號,把解決人民群眾的困境作為第一目標,把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第一追求,以面對面、心貼心、實打實的群眾工作暖人心、謀共識、得民心,使我們黨的工作永遠獲得最廣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眾基礎和力量源泉。
相關專題 |
· 林偉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