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澱的蘆葦
剛剛過去的春節長假,對一些干部來說,過得有些“乏味”:年禮沒人送了,單位福利不濫發了,不敢開著公車走親訪友了,有人宴請也不敢貿然答應了,窩在家裡過了個“裸年”。於是,一些人感慨,現在官不好當了,當官沒意思了。“為官不易”“官不聊生”之嘆油然而生。(2月12日 人民網)
近來,“為官不易”可謂是人們茶余飯后的熱點話題。為官者覺得自己壓力大、薪酬低,僅有的一些“福利”還在禁令之下失去,一些人感嘆“為官不易”。作為“局外人”的一些專家和普通網友也各有看法,有的認為這是官員從政觀念出了問題,有的嘲笑公務員矯情,有的希望“為官不易”成為常態。當然,立場不同,看問題的角度和觀點會有不同。筆者看來,“為官不易”此言沒錯,為官者理應時刻繃緊“為官不易”這根弦,徹底摒棄“千裡做官隻為吃穿”的慣性思維和特權意識,一心為黨的事業和百姓的利益殫精竭慮。
繃緊“為官不易”這根弦,先要理清“為啥當官、當官為誰”的問題。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作為共產黨人,當“官”就是為了更好地為人民服務,為百姓謀利益。由此“為官不易”應在於,如何給百姓謀求更大福祉、創造更大實惠,如何使社會更加和諧穩定。為官者當繃緊“為官不易”這根弦,把“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作為自身追求,把全部心思和精力都用在謀求地方發展和造福地方百姓上,盡職責,守本分,用實行行動體現“人民公仆”本色。
繃緊“為官不易”這根弦,還要自覺穿上“緊身衣”,把中央“八條禁令”和各項制度規定視為底線,自我束縛。對於手握公權力的官員來說,常常要面對各種各樣的誘惑,所以“為官不易”又在於,在各種誘惑面前能夠保持清醒、毫不動搖,始終堅持原則、恪盡職守,做到“久在河邊走始終不濕鞋”。古人雲:“心有所敬,行有所循﹔心有所畏,行有所止。”為官者要繃緊“為官不易”這根弦,做到“敬畏法紀、敬畏組織、敬畏群眾”,在實際工作和生活中,自覺遵守中央“八條禁令”和各項規定,自覺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自覺抵御歪風與邪氣,時常“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堅持踏踏實實做事,規規矩矩做“官”,樹立一身正氣、兩袖清風的廉政作風。
為官本就不易,“為官不易”當成為一種常態和意識。在這裡,借用國家行政學院社會與文化學部副主任馬慶鈺的一段話與大家共勉:“公務員是一個神聖的、帶有奉獻性的、需要克服各種誘惑、壓力和考驗的崗位,而且隨著制度和管理越來越嚴格和規范,公務員要習慣在更多約束、更嚴監督下工作和生活。”由此,選擇當“官”,切記要保持“如履薄冰”的心態、謙卑的姿態和務實的作風,體現“人民公仆”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