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啟東
馬年春節,江西省德興市銀城鎮新南村的50歲農婦饒梅香一刻也沒閑著。簡陋的磚瓦房裡,火紅的對聯烘托出喜慶,6名殘疾兒童穿著新棉襖在房內嬉鬧,屋外,饒梅香則在皚皚白雪中為孩子們洗尿布,雙手凍得裂開了口子。饒梅香從1996年冬天至今,18年間共收養85名棄嬰。(2月12日廣州日報)
饒梅香,一個普通的農村婦女,干出了普通人干不了的事情。她從1996年冬天至今,18年間共收養85名棄嬰,為這些失去愛甚至有可能失去生命的孩子,無私奉獻,用母愛給這些棄嬰提供了生存生活條件,令人震驚,更令人感動。
饒梅香說“收養孩子是積德,自己隻要能吃飽飯就行了”。“積德”二字,那麼質朴,那麼簡單。饒梅香的“積德”,其實並不容易,要付出不少艱辛和汗水,還要舍去對自己孩子的愛,對親人的情。正是饒梅香的這種“積德”,這種對棄嬰的愛,才給85名棄嬰帶來生的希望,才托起人間大愛,點綴了“美”。
有一種愛,超越了親生父母。饒梅香對棄嬰的愛正是如此。她18年間收養的85名棄嬰就是有力的佐証。按理說,任何父母都是愛自己孩子的。可是,饒梅香收養的85名棄嬰,收養時他們不是大病就是殘疾,有的甚至生命垂危,被他們的親生父母所拋棄。盡管我們不能簡單地判斷棄嬰父母拋棄孩子的動機,但最起碼是他們的父母認為是沒有指望了,或沒有能力去醫治了。而饒梅香卻做了棄嬰父母做不到的事,收養了他們,珍愛了這些生命,給了他們生的希望。
有一種愛,叫做無私奉獻。饒梅香說“我收養這些孩子,不求回報。隻要我還有一點力氣,我就一定把他們照顧大,為社會減輕負擔。”她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任何人都知道,那些癱瘓的、生活不能自理的,還能夠圖他們回報嗎?很明顯,饒梅香是個無私奉獻、不求回報之人。這種精神值得大家學習,我們的社會也需要更多饒梅香式的好人。
有一種愛,叫做先人后己。《禮記·坊記》:“君子貴人而賤己,先人而後己,則民作讓”。饒梅香就是先人后己之人,為了給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德小明看病,她和丈夫跑了多個醫院,住院治療幾個月,醫生們都束手無策,說這孩子沒救了。饒梅香夫婦倆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態,騎著自行車帶著小明到十裡遠的市郊看一位有名氣的中醫,自己掏錢開了十多副中藥。服了中草藥后,小明高燒退了。而饒梅香因為長時間看護累病了,不得不住院半個月,為了省錢,饒梅香卻在醫院的地板上打地鋪。她心裡裝著這些孩子,卻忘記了自己。
“積德” 成就大愛。江西省的50歲農婦饒梅香,為人們樹立了一面“愛”的旗幟,是示范,是榜樣。然而,現實中也還常常出現社會冷漠現象,比如,網絡時有曝光見死不救的,摔倒被扶還訛詐他人的。這就形成了愛與冷漠、無私與自私的鮮明對比,美丑分明。因此,我們的各種媒體要發揮主陣地作用,要著力宣傳像饒梅香那樣的好人好事,大力弘揚“無私奉獻、樂於助人”精神,鞭韃社會冷漠現象和自私自利不良行為,唱響主旋律,引導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
相關專題 |
· 謝啟東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