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君
馬年到來,期盼新年鴻運當頭,由此“馬上體”持續走紅,形形色色的各種“馬上……”句式一時間成為熱詞,引發眾多熱烈討論和集體狂歡。有民俗專家表示,“馬上體”並非新鮮事物,我國傳統裝飾物品中就曾出現一匹駿馬背上馱著一隻猴子的形象,寓意“馬上封侯”,屬於動物形象與文字諧音的組合體。
“馬上體”的走紅有時間上的特殊性,可以說,其是一種對於傳統生肖文化的娛樂表達。可是,任何流行的東西都是文化,都是輿情,當人們如此集中地表達馬上改變的希望,如此,說“馬上體”就更需“馬上辦”!
古人雲:“民之所樂,我則遂之﹔民之所苦,我則除之。”春節長假結束,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將在各地迅速展開,走群眾路線,“馬上辦”不僅是承諾,更是一種理念、精神和作風。“馬上辦”看來簡單,其實是“為人民服務”宗旨的具體體現,是黨一貫倡導的負責精神的具體體現。
立說立行、馬上就辦、辦就辦好,馬上辦是態度、是效率、是作風。說“馬上體”更需“馬上辦”,對於那些“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喜歡“馬后炮”的單位和個人來說,在教育實踐活動中“馬上辦”是他們快馬加鞭的方向,改進作風的目標。
同時,人勤春來早,群眾的需求是“馬上辦”的價值前提和“作為”空間,隻有用“馬上辦”的“民意沸騰”,才能避免現實中推諉扯皮導致的“民怨沸騰”。期盼更多的“馬上體”落實到“馬上辦”上,把“馬上辦”的精神和作風落實在行動中,才能真正在教育實踐活動中被群眾點贊。
相關專題 |
· 冬君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