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雄風
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日印發了《關於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若干意見》。該《意見》明確指出,必須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進一步解放思想,穩中求進,改革創新,堅決破除體制機制弊端,堅持農業基礎地位不動搖,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1月19日新華網)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這是自2004年至今中央連續11年以一號文件形式聚焦“三農”問題,也是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央首次以一號文件形式對全面深化農村改革作出的總體部署,再次為全面深化農村改革指明了方向,再次吹響了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的“集結號”,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業農村農民工作,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
農民問題始終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根本問題。因此,不管什麼時候,都要高度重視“三農”問題,都要高度重視農民的利益。如果一個領導人乃至一個執政黨不重視佔全國大多數的農民,不懂得關心與回報農民,不下功夫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就不懂得政治經濟,就執不了政。即使這樣的人勉強當了領導,也是不稱職的﹔即使這樣的政黨勉強執了政,也是不長久的。
幸運的是,我們黨歷來都十分重視“三農”問題,黨管農村工作也是我們的傳統。特別是自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採取一系列措施解決“三農”問題,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我國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但改革從來都不會一蹴而就,尤其當前我國“三農”工作仍存在城鄉二元制結構、農業生產力落后、農民富不起來、社會保障體系脆弱、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矛盾日益尖銳等諸多難點問題。
黨的十八大提出,中國要在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基礎在農業,難點在農村,關鍵在農民。去年12月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再次強調,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一定要看到,農業還是“四化同步”的短腿,農村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我們要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下硬功夫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
眾所周知,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而大部分的人口仍在農村,許多地方的條件還很艱苦,老百姓還不富裕。從2011年11月16日國務院新聞辦發表了《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的新進展》白皮書來看,近十年來,雖然我國農村扶貧開發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截止2010年底我國農村仍有2688萬貧困人口。2011年,中央決定將農民人均純收入2300元(2010年不變價)作為新的國家扶貧標准。這一標准比2009年提高了92%,意味著更多低收入人口將納入扶貧范圍。因此,一個地方或少數地方富了算不上富,也算不上建成小康社會了,而是要實現共同富裕,讓所有中國人都富裕了,都安居樂業了,都過上了體面而又幸福的生活,都享受到改革開放的成果,那才算得上真正實現了小康社會目標。
由此可見,隻有進一步解放思想,穩中求進,改革創新,堅決破除體制機制弊端,創新農業生產經營體制,堅持農業基礎地位不動搖,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加快完善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讓農民平等參與農業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才能有效解決“三農”工作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和矛盾,才能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如今,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的大幕已經拉開,集結號已經吹響,各級黨委、政府以及領導干部必須全力以赴抓好落實,要先行先試、探索創新,因地制宜、循序漸進,不搞“一刀切”, 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讓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
相關專題 |
· 秦漢雄風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