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送禮神器”神的不是“器”而是人

何解

2014年01月15日13:53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近來,中央紀委屢次發文,嚴禁節日期間公款送禮、吃喝等。記者調查發現,一些單位和個人“暗度陳倉”,運用網絡交易逃避監督,而且送禮與收禮互不見面。一些名為“電子禮品卡”的商品銷售也十分火暴,這種卡片不記名、無實體,面值從50元到1000元不等,堪稱“給領導送禮的神器”。(據1月13日《新京報》)

中央禁令之下,公款請客送禮之風已經大有收斂。但是,“送禮神器”橫空出世,又在提醒人們,公款送禮的陋習沒有走遠,它仍然躲在隱蔽處尋找機會。說起來,“送禮神器”其實並不神,倒是那些擺弄“神器”的人,他們“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勁頭,叫人不服不行。

“點子”多。所謂“不怕做不到,隻怕想不到。”君不見,送真金白銀太直露,那些會來事的行賄者,便將賄品改成名人字畫之類的“雅品”,給赤裸裸的權錢交易蓋上“雅賄”的面紗。貫徹“八項規定”和反對“四風”,讓請客送禮風險加大,公款送禮“明”的不行,就變換花招“暗度陳倉”:或是利用網絡購物,足不出戶而送禮千裡﹔或是利用電子禮券,讓送禮“不顯山不露水”。機關門口送禮者絕跡,並不意味著“無禮”送達,也許網絡“禮品”正風生水起。科技手段日益發達的條件下,千萬不要低估送禮者的“智商”。

“膽子”大。常有人感嘆,這年頭“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有的人為了傍上權力“肩膀”,再有難度也要送禮﹔有的人為了得到金錢“撐腰”,再有風險也敢收禮。誠如有人分析的,通過網絡“禮品冊”等方式送禮,雖然隱密,卻絕非天衣無縫,反而麻煩且不夠安全,因為它除了“天知、地知”,還有網購平台知道,有交易記錄可查,一查一個准。更何況一旦事發,難保網絡交易商會守口如瓶,難保快遞員不說長道短。即便這樣,偏偏有人要“冒天下之大不韙”,一方敢送、一個敢收,攔都攔不住。

“性子”頑。作風問題具有反復性、頑固性,抓一抓有好轉,鬆一鬆就反彈。剛剛過去的2013年,中央持之以恆抓“八項規定”落實,連續下發包括月餅禁令、賀卡禁令在內的14道“禁令”,規定不可謂不嚴,但是,有的人就是賊心不死,打起黨紀國法的“擦邊球”,變著法子請客送禮。一年來,全國共查辦違反“八項規定”精神問題2.4萬余件,處理3萬余人,懲處不可謂不重,但是,有的人就是冥頑不化,心存僥幸,總以為自己在那“3萬人”以外,不惜屢屢以身試法,奈何?

公款送禮的背后,是權錢的互惠、利益的博奕,必須堅決剎住。“魔”高一尺,“道”就得高一丈。面對層出不窮的送禮花招,一方面,要規范權力的運行,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防止公權濫用,另一方面,要擦亮監督的眼睛,改進監督手段,讓公款送禮的“馬甲”無處遁形。鼓搗“送禮神器”的人,終將為“神器”買單。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趙娟、謝磊)
相關專題
· 何解文集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