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解
因習近平總書記在一次座談會上的引用,河南省內鄉縣衙三省堂前的“得失”對聯近日名聲大噪,引來多地官員組團學習參觀。(據12月2日《東方今報》)
11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山東菏澤時給市、縣委書記們念了一副對聯:“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此事一經報道,很快引來各方面的解讀,對聯的所在地、遠在河南的內鄉縣衙,瞬時出現了一股觀瞻楹聯熱潮。這樣的局面,多少有點讓人始料未及。
平心而論,這副對聯對仗工整、用字精巧,其中闡述的官與民、榮與辱、得與失、地方官與管地方的辯証關系,深入淺出地道出了官員要敬畏百姓、善待得失,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道理,堪為各級領導干部的從政箴言。但是,這樣一副舊時縣衙楹聯,談不上深奧,更不晦澀難懂,用得著“多地官員”非得慕名前往“學習參觀”,不弄明白它的“前世今生”就不能付諸行動嗎?
加強黨員干部的學習,方法多種多樣。就拿研習這副對聯來說,以現在的物質和技術條件,可以查閱有關圖書,可以利用媒體學習,也可以在網上搜索相關資料,並非要到實地考察一番才是學習。反對“四風”,首先反對的是形式主義。領會一副對聯的寓意,本來能夠輕鬆搞定的事,卻興師動眾組織“學習參觀”,算不算形式主義?況且,剛剛頒布的《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第十三條規定:“嚴禁以公務差旅為名變相旅游,嚴禁異地部門間無實質內容的學習交流和考察調研。”為親身感悟一副對聯的深意,“多地官員”竟然“組團”出行,恐怕難脫奢靡浪費的干系。
說到這裡,不由想起著名相聲演員牛群的一段相聲《巧立名目》。相聲講的是,有人為了公款吃喝,不惜編出若干借口:“為了尊重知識,尊重知識分子,為了進一步推動科普活動的深入開展,為了紀念俄國著名生理學家巴甫洛夫誕辰,我科決定,在全聚德烤鴨店舉行隆重的紀念活動……酒后,同志們高興地說:吃著菜,喝著酒,流著哈喇子學習外國科學家,名字感到親切,事跡記得牢靠,這樣的學習形式生動、活潑、新穎、實惠,看得見,聞得著,有嚼頭,有回味”雲雲,辛辣的諷刺叫人笑出淚來。
別說“相聲畢竟是相聲”,事實上,各地公款吃喝現象並不因為相聲的諷刺而收斂,相反,近年來還呈現愈演愈烈之勢。有條件要花公家的,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花公家的,機關干部“巧立名目”公費出國、公款旅游、公務接待等等,實在是司空見慣,導致“三公經費”高居不下。這一點無須多言,僅從中央“八項規定”實行后大批干部被查處,就能看出端倪來。
學習不只是耳聞目睹,關鍵還在用腦思索、用心參悟,否則看了聽了也無濟於事。我們崇尚“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但是,絕不容許以“此事要躬行”為由假公濟私,動用公共資源行個人耳目之歡。
相關專題 |
· 何解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