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信任“傷不起”更不能“扶不起”

冬君

2013年11月25日13:24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狼來了”的典故我們都耳熟能詳,而現實版的“狼來了”仍隔三差五在我們身邊上演。即使在當下,這一經典仍有極強的現實意義和鏡鑒價值。如以下事例:

不久前,四川達州城區正南花園附近,65歲的蔣婆婆摔倒在地,造成大腿根部粉碎性骨折,共花去醫療費、護理費等2萬余元。蔣婆婆摔倒后,手裡死死抓住一位9歲小朋友的手。小朋友家人表示,3個孩子當時是去攙扶老人,卻被誣陷。蔣婆婆則稱是小孩將自己撞倒。

老人倒地,扶還是不扶?在傳統道德氛圍裡,這不應該是一個問題。然而,這個不是問題的問題,卻成為一個道德選擇難題。從2006年“彭宇案”,到2011年“殷紅彬案”、“許雲鶴案”,到今天四川達州3名兒童攙扶老太引發的思考。一連串“傷不起”、“扶不起”的事件此起彼伏,讓人充分認識到衛生部公布的《老年人跌倒干預技術指南》,專業技術指導無助於破解社會道德難題。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四川達州3名兒童攙扶老太被訛,警方以欺詐立案。我們姑且不管是被撞倒還是自己摔倒,在這螺旋槳般轉動的糾結上,信任這個讓人喘不過氣來的“鴨梨山大”又再一次被抬到國人的面前。講小處講,如德國社會學家盧曼所說:“當一個人對世界完全失去信心時,早上甚至會沒辦法從床上爬起來。”講大處說,一個缺乏信任的民族沒有希望,一個缺乏信任的國家沒有未來。大到社會,小到個人,沒有信任,便如大海裡的船,看不到航行的標識。

盧曼給信任定義為:“信任是為了簡化人與人之間的合作關系。”信任,是架設在人心的橋梁,是溝通人心的紐帶,是震蕩感情之波的琴弦。在社會科學中,信任被認為是一種依賴關系。值得信任的個人或團體意味著他們尋求實踐政策,道德守則,法律和其先前的承諾。

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改進社會治理方式,要堅持綜合治理,強化道德約束,規范社會行為,調節利益關系,協調社會關系,解決社會問題。堅持源頭治理,標本兼治、重在治本,以網格化管理、社會化服務為方向,健全基層綜合服務管理平台,及時反映和協調人民群眾各方面各層次利益訴求。

強化道德約束,規范社會行為,是應該的,也是必須的。讓人欣慰的是,四川達州3名兒童攙扶老太事件,警方以欺詐立案,相信通過調查,會大白於天下。不過我們更要認識到信任“傷不起”更不能“扶不起”,信任是個玻璃球,不要因為它的透明,就忽略它的存在,小心輕拿輕放,更不要摔!因為,當你某天發現它掉在地上時,這個玻璃球已經面目全非了。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趙娟、謝磊)
相關專題
· 冬君文集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