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海軍
“萬人計劃”專家座談會11月1日在京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組織部部長趙樂際強調:“入選專家要發揚‘安、專、迷’精神,腳踏實地、志存高遠、奮發有為,深懷愛國之情、砥礪強國之志、力踐報國之行,把自己的夢想融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壯闊奮斗之中。”(據11月4日《中國組織人事報》)
“萬人計劃”是中央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的一項重大決策,重在支持人才干事創業。當前,正值實施“萬人計劃”的關鍵時期,筆者認為,趙樂際同志再次強調入選專家要發揚“安、專、迷”精神,恰逢其時,寓意深遠,是實施“萬人計劃”的助推器。
提升理想信念,引導入選專家“安下心來”。崇高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是入選專家全身心投入組織工作的思想基礎。據《中國經濟周刊》報道,自1978年以來,中國累計向外國輸送留學生、學者共計192萬人,回國隻有63 萬人,回歸率不足三分之一。黨中央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為入選專家思想政治建設的核心,引導入選專家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頭腦,堅定共產主義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增強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經得起任何風浪、任何風險的考驗。通過“訪偉人故裡”、親身體會老一代革命家艱苦生活、開展堅定理想信念專題討論等方式,引導入選專家對黨的工作、事業“安下心來”,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在為黨分憂、為國盡力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推動實干創新,引導入選專家“專注起來”。創新需要實干,實干為了創新。發展創新型經濟、建設創新型國家,貴在實干,重在創新。據美國《科學》雜志稱,清華和北大是美國博士生來源最多的學校,留美理工科博士畢業生等高質量人才的回國率僅為8%。黨中央要積極引導入選專家堅持做實事、講實話、求實效,發揚“5加2”、“白加黑”精神,腳踏實地干事創業。借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之契機,進一步增強宗旨意識的培養,在科研中推動工作、促進發展,在創新中勇挑重擔、快速成長。通過樹立實干創新精神,從思想觀念、體制機制、方式方法、載體手段方面敢闖、敢試、敢冒、敢為,積極總結新經驗、發現新規律、探索新路子,引導入選專家對黨的工作、事業“專注起來”,推動工作在實干的基礎上創新,在創新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基礎上超越。
強化激勵保障,引導入選專家“迷戀至深”。入選專家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主力軍,如何激勵他們扎實工作、保障他們的相關待遇,對推動國家的創新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據美國《華爾街日報》報道,美國有關政府機構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02年在美國拿到科學和工程博士學位的外國留學生到2007年仍然滯留在美國的比例,中國最高,高達92%,絕大部分留學生均畢業於清華和北大,且大多在30-35歲之間,正處於創新創業黃金時期。黨中央要讓入選專家在政治上有盼頭,在提倡“甘為人梯”奉獻精神的同時,更多地讓入選專家切實感受到自己的進步和成長,自覺把繁重的工作變為實現自身價值、展示自身才華的舞台。要讓入選專家在事業上有干頭,通過完善考核辦法,科學合理設置考核目標,明確具體職責,增強工作責任。通過強化激勵考核,完善制度保障,引導入選專家對黨的工作、事業“迷戀至深”,讓他們有為有位,時刻感受到黨中央的關愛和溫暖,以“時不我待”的心態追求事業,將深沉的感情寄托於本職工作。
入選專家有了好的作風,才會有好的形象。當前,有些人心浮氣躁、患得患失,工作中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嚴重影響了自身良好形象。所以說,入選專家必須繼揚“安、專、迷”精神,堅守住大公無私的精神陣地,不斷提高黨性修養,增強黨性鍛煉,將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當作“國家大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智慧和力量。
相關專題 |
· 佘海軍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