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峰
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在深圳第二屆中國公益慈善項目交流展示會上發布《2012年度中國慈善捐助報告》。報告顯示,2012年捐贈總額較2011年相比下降3.31%,是我國年度捐贈總額連續第二年下降。(新華網)
慈善事業是陽光明媚的產業,而且也是能給社會帶來溫暖,增加溫情的一種組織,有了慈善事業,我們的生活走向幸福,我們的臉上露出笑容,我們的腳下走出精彩。因為慈善事業就是愛,也是家,更是情,可以給我們帶來陽光,也帶來溫暖,更帶來光明。因此,我們都被凝聚在慈善事業周圍,我們既是受益者,也應該是捐贈者。可是,我們的慈善機構把這些消失殆盡,把溫暖澆滅,把溫情消滅,把愛心挫傷。因此,有愛,大家不是通過慈善組織,而是通過慈善行為,是個人行為,不是組織行為。正如此,慈善捐款連續兩年下降,就不驚奇。
社會上一出事故,不是慈善組織先期去拔付資金資助,或者去救援,第一時間就是捐款,捐款比救援走的急,跑的忙,似乎慈善組織不是搞慈善的,而是搞捐款的。捐款流向哪裡,幾年了,沒有完善的系統,更沒有理出個頭緒來,捐款去向不明,去向問題一直是個迷。更讓慈善組織失信的是,慈善組織工作者廉潔方面問題多多,頗受公眾質疑。這樣的慈善組織,吸引力何在?如何去慈善?如何去做慈善事業?依然是個謎。誰敢把錢投向慈善組織,因此有人想資助,也是私下裡,或者直接把錢給資助者,而不是通過慈善機構。
其實,慈善事業是光彩事業,既有吸引力,也應該有號召力,隻要其振臂一呼,那麼社會各方都會積極響應,而且也會積極向往。尤其是社會公益事業,就是你一之,我十之,他百之,共同凝聚起強大的力量,筑起慈善事業的光榮大廈,筑牢愛心牆,打好愛心糧,讓愛心凝聚,讓捐款如同奔騰不自的江水,涓涓而來。
如今,慈善捐贈總額連續2年下降,下降的是信心,下降的是質量,下降的更是吸引力,為此,如果在如此機構,或者機制下,連續下降也不足為奇,也不必驚異,也不必驚奇。要讓捐款不下降,更讓公眾不驚奇,就要建設良好的機制,
相關專題 |
· 渭水河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