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岢
習仲勛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中特別重視調查研究,創立了不少調查研究的典型范例。這裡試舉一例。 (10月21日新華網)
重視調查研究工作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老一輩革命家非常重視這一工作方法,並且大多是調查研究的行家裡手。1985年11月,習仲勛到江西老區井岡山、興國、瑞金等地視察時的典型范例值得我們學習,並要結合實際,運用到工作中。筆者以為習仲勛在調查研究時,充分體現了我國傳統中醫的“望”、“聞”、“問”、“切”四診法,這不失為回歸調查研究的“本真”。
“望”,查實情。所謂“望”,其字面意思即從遠處看。調查研究就到實地“察言觀色”,了解社情民意。要求看到真實情況,不搞事先打招呼、“清場”式的“被調研”,如果都事先有准備、有排練、有預演,那是看戲,了解不到實情,相反還影響到制定政策的方向。習仲勛在這次調研中,到了一戶人家看到了“精心”准備的景象,轉身就走。因為他“望”見的現象是經過“深加工”的,這違背了調查研究對象最基本的要求——“原生態”。調研就是要在“原生態”中,發現問題,才能扭住解決問題的關鍵,制定具有指導性的政策來推動工作。
“聞”,聽真聲。所謂“聞”,就是聽聲音。當前我們有些政策通過領導“拍腦袋”決定,沒有到基層調研、沒有聽群眾聲音、沒有經過論証,行不通了,以“拍屁股”走人,浪費了大量的人財物資源。“閉門造車”肯定是掌握不到基層情況的,作出的決策猶如“根無之木”,曇花一現,終將凋零。習仲勛來到瑞金。當地一位負責同志剛上任不久,正在贛州住院,在向習仲勛匯報時說了一些恭維的話。習仲勛打斷了該同志的話,說:“你的匯報沒有實際內容,盡說空話……”所以調研,要到基層、到群眾中去聽呼聲、聽牢騷、聽建議,善聽、善思,捕捉到有用的信息,掌握工作的主動權。
“問”,詢良計。所謂“問”,就是提問,問問題。調研的過程也是解惑的過程。一方面要帶著問題,問題不能不著邊際,減少調研的盲目性,增強調研的針對性。另一面要有“不恥下問”精神,聽一聽群眾對調研題目的看法、要求。對不清楚、不明白的問題要多找幾個人來問、討論,多問幾個問題,全面、客觀了解情況,避免一知半解、似是而非,影響決策的科學性。習仲勛能把匯報會開成討論會,關鍵在於他有能聽得進意見的胸懷,有對黨負責的責任心。調研中,就要“問政於民、問計於民、問需於民”,問出個道道,問出好聲音、問出“金點子”。
“切”,作決策。所謂“切”,就是把脈,切中要害。調查研究的價值在於根據新形勢新任務的需要,進行調查研究后,調整政策的重點,制定出符合時代特征的政策或措施,轉化為推動工作的成果。調查研究后,要對調查了解的信息進行“過濾”,分析、整理、歸納,“切”入主題,盡可能使調研成果上升為指導工作的政策。
調查研究是謀事之道,成事之基。學習老一輩革命家調查研究的光榮傳統,學會“望、聞、問、切”調研方法,對工作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