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解讀長沙縣挺進全國十強的發展密碼

倪洋軍

2013年10月23日13:46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10月21日下午,2013年中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百強縣名單在北京公布,長沙縣首次挺進全國十強,列第8位,較上屆躍升5位,連續6年穩居中西部第一。中小城市綜合實力評價體系由科學發展指數、節約指數、投資潛力指數、區域帶動力指數4部分構成。(2013年10月22日湖南日報)

中國縣域經濟與縣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簡稱中國百強縣(市),是為了客觀衡量中國縣域社會經濟綜合發展、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狀況,國家統計局連續多年根據全國2000多個縣域的社會經濟統計資料,從發展水平,發展活力,發展潛力三個方面對縣域的社會經濟綜合發展進行測算,這就是每年一屆的全國百強縣評比。長沙縣作為參評的一個縣份,能夠連續6年穩居中西部第一,並且於今年首次挺進全國十強,實屬難能可貴。那麼,在競爭激烈的參評大軍中,長沙縣能夠獨樹一幟、出類拔萃,究竟仰仗什麼發展的法寶呢?

科學發展。科學發展觀,是指導經濟社會發展的統攬和總綱。中小城市綜合實力評價體系最核心的就是科學發展指數,這也是發展縣域經濟、推動一切工作的頭等大事。長沙縣始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總攬,探索出了一條獨具地方特色的發展之路,既發展了地方經濟,更惠及了民生。長沙縣首次挺進十強縣,是長沙縣干群不懈奮斗的勝利,更是科學發展、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勝利。發展是硬道理,不堅持科學發展就是沒道理。歷史和現實反復証明,科學發展觀,是必須永遠高高舉起的大旗,不能倒,更不能歪。

項目為王。縣域經濟就是項目經濟。發展經濟,沒有項目支撐,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抓項目,就是抓發展。大項目,就是大發展。長沙縣保持縣域經濟快速健康發展的關鍵就是強力推進項目建設,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構建了多點支撐的工業經濟格局。在此基礎上,長沙縣還採取措施,不斷壯大園區經濟,形成了分工完備、科技含量高、生產要素高度聚集的園區建設體系。全縣園區內聚集規模以上企業300多家,其中年產值在億元以上的企業有121家。正是牢牢抓住了項目為王,不斷壯大園區經濟,長沙縣的經濟綜合實力得到了明顯提升,也為城鄉互哺提供了經濟支撐。

民生優先。以人為本,民生為大,民生優先,是科學發展觀的題中之意,也是長沙縣首次挺進十強縣的重要秘訣。沒有民生保障的發展,是不利長遠的發展。一邊是高樓林立,一邊是民生荒廢,是畸形的發展,也是價值觀、政績觀扭曲的表現。長沙縣始終牢記民生優先,沒有搞盲目的項目擴張和大拆大建等“造城”、“造景”運動,而是合理布局、錯位發展,全縣按照“南工北農”布局,用1%的土地產出了90%的社會財富,99%的土地等生態資源得到有效保護。近年來,該縣還實施了教育、環保、文化醫療等一大批民生項目,去年民生領域支出佔一般預算支出85%。民生改善,群眾幸福指數的提升,也為長沙縣挺進十強縣贏得了民意加分。

實干為本。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百強縣評選,乃至十強縣爭奪,不是靠吹噓、造假、玩數字游戲或材料粉飾,必須憑實力、靠實干,才能得以入圍或晉級。長沙縣能夠首次挺進十強縣,不是偶然的僥幸,而是長沙干部群眾求真務實、真抓實干,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不爭論、不懈怠、不折騰,始終以科學發展觀為總攬,多干打基礎、利長遠的實事、好事,多解群眾最急、最盼的難事、難題,一步一個腳印,一著不讓,一刻未鬆,才步步為贏的。長沙縣的實干,還是一種釘釘子精神的體現,連續6年穩居中西部第一,靠吹是吹不出來的,靠的是久久為功,贏的是堅持不懈,如果虎頭蛇尾,不能善始善終,也就難以善做善成。

新的起點,需要新的目標地位﹔新的起點,需要付出新的不懈努力。據悉,長沙縣力爭在2015年,地區生產總值邁上1500億元台階、財政收入突破300億元大關、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別邁上4.5萬元和3萬元台階。這是地區綜合實力的競爭,更是民生福祉所在。有了長沙縣以科學發展觀為統攬,探索出的一條產業先行、城鄉互哺、分類發展、綠色轉型的新型城鎮化之路作指引,一切皆有可能。各級各地從長沙縣的發展軌跡中,也應該能夠學到很多。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趙娟、謝磊)
相關專題
· 倪洋軍文集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