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39份審計報告引發“部長之怒”發人深思

林偉

2013年10月14日13:46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10月11日,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科技部部長萬鋼對科研經費“惡性問題”連說兩個“憤怒”,並表示“痛心”和“錯愕”。(2013年10月14日《新京報》)

科技創新是第一生產力,唯有不斷進行科技創新,才能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唯有不懈進行科技創新,才能搶佔未來發展制高點。而科研經費則是科技創新的基礎和保障。曾幾何時,中國科技投入不足,是制約科技創新的一大瓶頸。

如今錢有了,有限的科研經費卻沒有花在刀刃上,成了“唐僧肉”,成了“鼠洞裡的奶酪”,成了部分科研人員的“自留地”。據報道,在近三年審計機關對國家各部委、各省份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情況發布的數百份年度審計報告,發現涉及“問題科研經費”的至少有39份,問題均發生於2007年至2012年這五年之內。

毫無疑義,科研經費都是納稅人的錢、國家的錢,用於科技創新的錢,用於實現中國夢的錢,然而,39份審計報告顯示,科研經費“擴大用途”“擠佔挪用”已成普遍現象。梳理這些報告,看看納稅人的錢、國家的錢都去了哪裡,人們或許能理解科技部部長的怒氣從何而來。

以報道為証。為了吃到“唐僧肉”,一些人總能想出各種歪招,巧立名目之多,令人眼花繚亂。比如,陝西審計廳發現,2007年至2009年,6所省屬高校自行規定,項目經費到賬后,項目負責人可按5%到20%的比例提取現金,名目包括開題費、勞務費、特支費、立題獎、獎酬金、項目津貼……三年間,共提取發放特支費等1887.79萬元。亂象之下,好鋼怎能用到刀刃上?

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廣東省審計廳對2008年至2010年省級重大科技專項資金使用執行情況進行審計時,發現了一個荒唐案例:有一個市的兩個項目承擔單位共獲取專項資金45萬元,其中一個單位已結束營業近兩年,另一個單位多次聯系不上。項目實施情況如何?主管部門竟然一無所知。

正因如此,萬鋼表示“絕不容忍科研腐敗”,他指出,“一旦出現問題,我們的習慣思維就是加強管理,但有一個問題沒解決”,科技人員和管理人員是坐在同一條船上共同搖槳的,“如果一個方面使勁,那個方面不使勁,這個船隻能在原地打轉”。他認為,解決科研腐敗問題最重要的就是增加透明度,要避免科研投入分散、重復,也要靠信息透明。作為管理部門,要創造條件,公開透明,自動接受監督,在不斷的監督中改進自己。

筆者認為,“好鋼”怎樣才能用在刀刃上?“部長之怒”令人警醒,更發人深思。“把權力裝進制度的籠子裡”,這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一句話,“絕不容忍科研腐敗”,就必須把科研項目從立項、審批、經費使用、監管責任等所有權力一律裝進制度的籠子裡,實行剛性的法律約束和制裁。尤其是對“科研經費”要給予更加清晰獨立的定義,嚴格審批環節,將各種名目的補貼與人員費用統統放在“陽光”下,同時加強並完善對於科研經費使用的審計與監督機制,不放過任何一個環節和細節,讓科研經費的審批與開支都如履薄冰,不再給科研腐敗留下一點的“可乘之機”。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趙娟、謝磊)
相關專題
· 林偉文集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