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楓橋經驗”不可隨便瞧瞧

冬君

2013年10月11日13:14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50年前,浙江諸暨楓橋鎮干部群眾在社會主義教育中創造的“依靠和發動群眾,堅持矛盾不上交”的做法,得到了毛澤東同志的肯定。從此,“楓橋經驗”走向全國,花開神州。發動群眾、依靠群眾、服務群眾,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看家本領。堅持和發展“楓橋經驗”,繼承和創新群眾工作,為建設平安中國、實現中國夢凝聚強大力量,是擺在全體黨員干部面前的新考卷。(來源10月11日人民網)

時代在變,方法要變,但發動群眾、依靠群眾、服務群眾的精神實質始終不能變。回顧歷史,大家知道,“楓橋經驗”是浙江諸暨市楓橋鎮干部群眾於1963年,創造了“發動和依靠群眾,堅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決﹔實現捕人少,治安好”的“楓橋經驗”,並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為此,毛澤東同志親筆批示“要各地仿效,經過試點,推廣去做”。1964年1月14日,中共中央發出指示,把“楓橋經驗”推向全國。從此,“楓橋經驗”成為全國政法戰線的一面旗幟。之后,“楓橋經驗”得到不斷發展,形成了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黨政動手,依靠群眾,預防糾紛,化解矛盾,維護穩定,促進發展”的楓橋新經驗,成為新時期專門工作與群眾路線相結合的典范。

不得不說,與“楓橋經驗”相對的是,目前社會公信力下降導致的信任危機,已構成了當前社會上一堵亟待翻越的“信任牆”。在一系列熱點事件面前,老百姓成了“老不信”。 無法避開的是,在做群眾工作中,我們的黨員干部不同程度存在,有的群眾觀念淡薄,不屑做群眾工作﹔有的對群眾沒有感情,不願做群眾工作﹔有的缺乏基層經驗,不會做群眾工作﹔有的明哲保身,不敢做群眾工作。甚至還有一些人漠視群眾疾苦,違背群眾意願,侵害群眾利益,站到了群眾對立面。這些問題的存在侵蝕信任、消解共識,陷群眾工作於被動,透支著我們在黨群干群關系上的政治優勢。

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深入開展之際,充滿時代內涵、煥發蓬勃生機的“楓橋經驗”,再次吸引了全國政法綜治戰線的黨員干部的目光,各地黨員干部趕赴楓橋,實地探尋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實招與真經。“發動和依靠群眾,堅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決。”這是上世紀60年代,浙江諸暨市楓橋鎮化解基層矛盾糾紛的“楓橋經驗”。半個世紀過去了,堅持群眾路線這個傳家寶,“楓橋經驗”不斷豐富著新內涵。為了適應時代的要求,“楓橋經驗”貫穿“以人為本”、“和諧社會建設”的理念,提出了“以人為本,依靠群眾﹔抓早抓小,就地化解﹔維護穩定,建設小康”的思路,形成了“靠富裕群眾減少矛盾,靠組織群眾預防矛盾,靠服務群眾化解矛盾”的新經驗,實現了“矛盾少、治安好、發展快、社會文明進步”的良好局面。

“楓橋經驗”不可隨便瞧瞧。今年是毛澤東同志批示推廣“楓橋經驗”50周年,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堅持發展“楓橋經驗”既是一項艱巨的任務,也是一個重大的課題。在教育實踐活動中,要進一步強化統籌理念,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既不斷提高群眾的安全感、滿意度,用“平安報表”的實效說話,又加快打造經濟發展的“升級版”,用“經濟報表”的成果說話。要進一步強化憂患意識,以開放的思維和創新的理念,適應新形勢、新變化,針對新情況、新問題,“號准脈”、“開對方”,確保“楓橋經驗”常抓常新。要進一步強化民意導向,把群眾的意願作為工作的“風向標”,把群眾的滿意作為衡量和檢驗一切工作的根本標准。要充分發揮群眾主體作用,探索德治、法治與自治相結合,讓人民群眾自己動員組織起來,形成共建共享平安和諧的濃厚氛圍。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趙娟、謝磊)
相關專題
· 冬君文集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