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法律界定網絡謠言犯罪行為值得期待

半坡散人

2013年09月11日15:02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在網絡上發帖子,這個很多人都會做的事,到什麼程度就構成了犯罪?甚至有人擔心,動動鼠標轉發一條微博,會不會就“犯罪”了?普通民眾對此並不清晰,學界也有不同意見。無論如何,官方和民間的一個共識是,對網絡上犯罪行為的懲治,不能偏離法治的軌道。據悉,最高法和最高檢將對此類刑事案件的法律適用出台司法解釋,明確在什麼情況下構成犯罪。(人民網 9月9日)

昨天,“江蘇警方打掉4個利用網絡敲詐勒索團伙”的消息被媒體爆出。這是自從全國公安機關集中打擊網絡有組織造謠傳謠等違法犯罪專項行動以來,過去一個月內,公安部門通過媒體重點公布的第五起典型案例。前些日子,各地打擊網絡謠言的成果也不時在各大媒體進行了報道。從這裡可以看出,公安部門在打擊網絡謠言中的力度、信心和決心。但是,如何界定網絡謠言,目前還沒有相關的法律文本進行規范。針對目前打擊網絡有組織造謠傳謠行動,以及地方出現的一些爭議案例,有關專家認為,還需要從法律層面對利用網絡犯罪行為進行明確界定。在這種時候,對法律對網絡謠言犯罪行為進行及時界定,值得期待。

一是讓打擊網絡謠言犯罪實現“有法可依”。有資料顯示,公安部門集中公布的5起典型網絡謠言案件,主要涉及4個罪名:尋舋滋事罪、敲詐勒索罪、誹謗罪和非法經營罪。這些罪名在1997年刑法修改時被確定,在現實生活中被經常提及,如今被用在網絡中,也引發網絡空間是否適用現實空間、網絡是否公共場所等相應討論。專家認為,在打擊網絡謠言、誹謗等方面,還存在立法空白,可以考慮出台司法解釋彌補這些空白,使網絡犯罪的打擊有法可依。在這個時候,對法律空白的填補顯得尤為重要,也讓公眾對網絡謠言打擊實現有法可依的期待變成現實。

二是給網民的網上生活一面自律的鏡子。造謠成本的低廉,給了謠言肥沃生存的土壤。制度的構建無疑是當下解決問題的必由之路,完善社會輿論的監督機制,規范網絡及公眾輿論媒體的言行是大勢所趨。從法律角度對網絡謠言進行界定,給廣大網民的網絡生活一面鏡子。通過法律界定,告訴網民,那些事可以做,那些言行是違法的行為。通過法律界定,也能讓網民自覺規范自己的一言一行,讓抵制、打擊網絡謠言實現了有據可依。

當打擊網絡謠言犯罪行為實現有法可依的時候,那些炒作、污蔑,甚至挑戰道德底線、危害社會、觸犯法律的行為也將無處可遁。也將給網絡秩序維護、網絡環境淨化、社會和諧穩定帶來了新的氣象。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趙娟、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