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高校嚴進寬出不利於中小學生減負

劉純銀

2013年09月06日13:25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新學期剛開始,大街小巷又見到一個個背著沉重書包的小孩。那麼,榕城中小學生的書包有多重?書包太重,到底會不會導致學生脊柱側彎?書包“減負”喊了多年,為什麼一直減不下來?(9月4日《海峽都市報》)

處於青春年少的中小學生,本應該擁有天真、活潑、快樂的花季,本應該在學習中玩、在玩中學習,享受學習帶來的樂趣。然而,盡管國家三令五申要求為中小學生減負喊幾十年,各地的“減負令”多達上百項,但時至今日,廣大中小學生仍然被沉重的學業壓得喘不過氣:他們天天背著大書包早出晚歸、披星戴月,可謂兩頭不見太陽,還常常要“五加二、白加黑”,沒完沒了的作業、沒完沒了的考試……相比較,我國的中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高等教育階段卻學業負擔太少。

為何國家出台那麼多減負文件,但中小學生仍然會這麼忙這麼苦這麼累呢?筆者認為:究其根本原因是我國高校推行的嚴進寬出政策。正如一位家長深有感觸地說:當前我國教育體系有問題,“大家都為了讓自己的子女能考上好大學,競爭這麼激烈,隻能逼著孩子拼命學習”。這不,日前教育部公開發布《小學生減負十條規定》的征求意見稿。其中,包括“零起點”教學、小學不留書面式家庭作業、均衡編班、一至三年級不搞統一考試等嚴格要求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面對這一減負新政,不少家長和老師表達的更多是擔憂:不留作業隻靠課堂上學能記住嗎?小學不留作業上初中怎麼辦?更有人擔心出現學校減負、家庭增負,學校減負、社會增負的情況。

毫無疑問,國家出台減負令的初衷肯定是好的,有關減負的規定,也符合教育的規律,可要想減負變成現實,不至於成為“一紙空文”,關鍵還要改革我國高校招生政策,即盡快推進大學寬進嚴出的淘汰制及大學間的轉學制度。因為寬進能讓更多的學生進入大學,使競爭壓力降低,父母和學校就不必給孩子施加過多壓力,這樣,才能真正突破中小學生減負的瓶頸。同時,高校嚴出則可保障大學畢業生的質量。與我國高校幾乎100%能畢業的現實相比,美國大學生四年下來平均畢業率僅有60%,而類似哥倫比亞大學這樣的名校,則低到了隻有20%的學生能在四年后如期畢業。同樣,在德國,凡是13年制或相當於13年制完全中學的畢業生在中學畢業的同時即獲得大學入學資格。入學的“寬鬆”要求與教學的嚴格是緊密配合的,德國的高等學校實行學分制,對學生的在校學習時間不做限制,但在教學過程中要求比較嚴格,學生很少能按期畢業,淘汰率在30%左右。

總之,大量實事証明:沒有治本的改革行動,治標的減負令,屢屢成空文。對此,不能簡單把“減負”責任推到學校和家長身上,要反思這背后的根源,對症下藥。隻有在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緩解擇校熱的基礎,改革中高考制度,建立多元評價體系,中小學生減負才會事半功倍。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趙娟、謝磊)
相關專題
· 劉純銀文集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