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呂品
“當時我們吃飯就在食堂外的大樹下,大家買了飯圍坐在一起吃,沒有凳子就圪蹴著吃。‘圪蹴’是方言,就是蹲著。”時任正定縣長的程寶懷回憶說,近平同志來后也加入了這個行列,還總結這樣吃飯的幾個好處:一是邊吃邊聊,跟開座談會差不多,二是可以互相監督,三是可以不搞特殊。
“圪蹴著吃飯”,是正定農村的習俗,能“圪蹴著吃飯”,就把自己當成了正定人,融入當地的風俗習慣,融入了干部群眾之中,既了解了實際工作情況,又加深了相互間感情交流,同群眾交了朋友。能“圪蹴著吃飯”,體現了習總書記當時的自律,反映了習總書記正定任職時與干部群眾的融洽關系,體現了他與普通干部群眾的平等意識,活脫脫一平民形象。
雖然時代不同了,但是縣委書記“圪蹴著吃飯”代表了干群關系的縮影,到現在仍然具有極強的警示教育意義。這與時下的某些干部形成了鮮明對比,他們動輒以各種名義到賓館飯店用餐,花公款一擲千金還意猶未盡,單位食堂成了擺設﹔甚至有的為群眾做一點小事情,還要運用一點小權力索取宴請﹔有的下基層走形式,開著汽車轉,隔著玻璃看,名曰下基層,實際是“瀏覽”。無形之中脫離了群眾,情況聽不到,群眾見不到,成了“孤家寡人”、“三拍干部”,自己卻習以為常。
要照好“圪蹴著吃飯”這面鏡子,就要融入到群眾中去,與群眾平等相處,不搞特殊。共產黨員來自於群眾,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黨的干部是人民公仆,怎能凌駕於群眾之上?要通過照這面鏡子,看到少數干部身上還存在著當“官”的優越感,出門警車開道,說話打圓“官腔”,辦事作風霸道,高高在上,頤指氣使,官僚習氣嚴重等問題。不把群眾當朋友,當親人,群眾就不擁護不支持,就在群眾中沒威信,工作也就無法開展。
要照好“圪蹴著吃飯”這面鏡子,就要堅持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反對奢侈浪費。現在經濟發展了,生活條件改善了,但是提倡節儉、艱苦朴素的作風不能丟,原來我們吃飯端一飯碗,“圪蹴著吃飯”,現在我們可以適當提高生活水平,但是不能突破制度的限制。“干部一頓飯,群眾半年糧”的作法,隻會讓群眾橫眉冷對。國家經濟發展了,群眾生活富裕了,但是各項社會事業建設發展都需要資金的支撐。把有限的錢花在刀刃上,花在解決經濟發展難題上,花在解決群眾民生問題上,意義更加重大。
要照好“圪蹴著吃飯”這面鏡子,就要真正向群眾學習,把群眾憂喜當成自己憂喜,反對形式主義。“圪蹴著吃飯”是吃飯的形式,吃著飯就把座談會開了,更是深入群眾了解實際情況的工作方法。現在我們不必再“圪蹴著吃飯”,但可以到群眾家裡吃“農家飯”,到農民土地上干“農家活”,到群眾炕頭上解開思想上的“疙瘩”,一樣能聽到真話,一樣能學到本事,一樣能解決實際問題。如果能做到這樣,一些難以解決的群眾問題,如群眾上訪、城建拆遷等涉及群眾利益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要照好“圪蹴著吃飯”這面鏡子,就要加強同志間的互相監督,加強群眾對干部的監督,反對享樂主義。同志之間的相互監督,是為了互相幫助,跟得上隊伍的步伐不掉隊,做好黨交給的工作不落馬。群眾對干部的監督,是直接的群眾評價,是干部作風的直觀反映,是群眾的口碑。十八大以來落馬的八隻“老虎”,無不與“權”、“錢”、“色”有著密切聯系,與放鬆自我約束有因果關系,也與同志間的監督不力直接相關。“咬咬耳朵”、“扯扯袖子”,是同志間的關心愛護,是千金難買的“金玉良言”。一些干部身居高位,不願讓監督,不接受監督,不敢請群眾監督,那隻會聰明反被聰明誤,失足落馬,貽笑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