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艷生
8月27日,河北日報刊發了《同呼吸才能心相印——習近平在正定工作期間堅持群眾路線紀實》一文,細讀之后,感慨良多。
人們常說“人走茶涼”。然而,習近平在正定工作隻有短短的3年,正定人民對他卻始終念念不忘,鴻雁傳書、賀卡托情,在走30年后,“茶”依然不涼。時至當今的一句“老書記”,更是飽含了近30年的濃濃深情,這杯“茶”依然滾燙。
3年彈指一揮間。對很多人來說如白駒過隙,而對於習近平,卻是與正定人民“一塊過、一塊干”,走村串戶深入群眾忙忙碌碌的3年。這短暫卻充實的3年,才換來了正定人民30載的念念不忘。黨政干部就應該當這“官走茶不凉”的干部。
而要想“官走茶不涼”,就必須留下好名聲。為官一任,不論時間長短,都應該讓人民群眾記住,給老百姓留下一個好印象、好名聲。就像楊善洲幾十年如一日,退休后依然用雙手描繪出了大涼山的綠洲,告訴人們什麼叫做“堅守”,如何堅守我們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而焦裕祿用475天,這還不到一年半的時間,卻創造了一個讓人民和歷史都時刻銘記著的新名詞-“焦桐”。他們都是黨的群眾路線的踐行者,都是為民務實的榜樣,都有一個好名聲。
政聲人去后,民意閑談中。然而,有些黨政干部,為官一任,卻碌碌無為,只是“水過地皮濕”,給人留不下什麼印象。更有甚者,為官一任,卻是“禍害一方”,名是留下了,卻是惡名、臭名、罵名。這些都不是一名合格的黨政干部應該有的為官際遇。黨政干部要想留下好名聲,必須要做到“為官一任,造福一方”。
當然,“為官一任,造福一方”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難。不到基層,身居廟堂、閉關修煉造不了福﹔不到一線,文山會海、紙上談兵造不了福﹔不聯系群眾,不了解實情,夸夸其談也造不了福。造福一方就必須“虛實結合”,就必須遠離形式主義、官僚主義。“虛”就必須虛心,要甘當小學生,拜人民群眾為師,問計問策於民,謀發展之道。“實”就是要實干,不圖虛名,腳踏實地,與人民群眾一道,甩開膀子干事業。
不僅如此,“造福一方”不是隻造福一時,而是造福一世。前任栽樹,后人乘涼。共產黨人,特別是黨的干部,應該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為官不求一時之功,從政不追短時之績。站在高處謀發展、謀長遠,窮盡一生埋頭“栽樹”,讓人民群眾“乘涼”、給繼任者開路,這才是真正的群眾路線。也隻有這樣,才不至於“人走茶涼”,也隻有這樣,才能被歷史銘記,才能讓人民群眾永不相忘。
相關專題 |
· 老兵808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