彧君
按照中國傳統的宗法觀念,歷來是親疏有別,先親后疏,厚親薄疏,親親相隱,親親容隱。而毛澤東作為徹底的唯物主義者、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和杰出的共產主義者,卻反其道而行之,1975 年他在黨內一次重要會議上談到人際關系時說:“親者疏,疏者親,親者嚴,疏者寬”。毛澤東這“十二個字”處世箴言,擲地有聲,言簡意賅,高屋建瓴,寓意深遠,至今余音猶在,仍讓人感到振聾發聵。毛澤東這“十二字”人際關系學,“親者疏,疏者親,親者嚴,疏者寬”,顧名思義,越是家屬子女、親戚朋友越要疏遠,越是普通群眾、越是素不相識的人,越要親近﹔越是家屬子女、親戚朋友越要嚴格要求,反之越要寬容。
“於細微處見精神”。這“十二字”訣,無疑蘊含著一種精神,這是一種什麼精神?毋庸置疑,這是共產主義精神,是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是共產黨員先進性的應有之義,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應有之義,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應有之義。這是一種高尚的道德情操,在某種程度上說,是道德修養的極致。同時它也是人生的大智慧,充滿著辯証法,是執政黨凝聚民心、聚合民力的法寶。同時,它又是阻斷腐敗的良方,“國計已推肝膽許,家財不為子孫謀。” “公生廉,廉生威。 ” 然而,知易行難,這“十二字”訣,說起來簡單,真正做起來並不容易。而毛澤東不但是這種思想的倡導者,在行動上也是“親者疏,疏者親,親者嚴,疏者寬 ”的光輝典范。
毛澤東以天下為己任,為中國革命先后獻出六位親人的生命。抗美援朝戰爭爆發,他送子參軍,當別 人勸阻時,他卻說:“誰叫他是毛澤東的兒子!他不去誰去?”后毛岸英為國捐軀。女兒上學,他不准用公車接送﹔收到禮品,他吩咐一律交公。親友托他找工作,他一概拒絕。而對人民群眾他卻有一顆滾燙的心,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始終不渝的執政理念,被人民群眾稱為“大救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作為黨的領路人,毛澤東雖然失去了親人和親情,但卻贏得了人民的信賴。他的高尚人格和一言一行,都升華著黨的形象,感化和鼓舞著廣大人民,成為黨的事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高山仰止,追思先賢,現在一提他,許多人還心往神追,甚至熱淚盈眶。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由於封建殘余思想根深蒂固,一些官員卻不是這樣,他們不是“親者疏,疏者親,親者嚴,疏者寬”,而是“親者親,疏者疏,親者寬,疏者嚴”,以權謀私,任人唯親,權力尋租,營私舞弊,在任用、提拔、出國、職稱、經商、工程建設等方面為親朋好友乃至情婦謀取特權和不正當利益,夫貴妻榮,父功子蔭,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導致權力家族腐敗和腐敗窩案。到頭來,卻丟掉了民心,一旦東窗事發,往往是樹倒猴散,玉碎宮傾,老婆、孩子、朋友、情人一起進去。凡此種種,不一而足,讓人不堪回首。
“以銅為鏡,可以整衣冠﹔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歷史是一面鏡子,在新的歷史時期,願各級領導干部,像毛澤東那樣,“親者疏、疏者親、親者嚴、疏者寬”,樹立正確的交際觀,黨風和社會風氣就會從根本上出現好轉,黨的凝聚力、向心力就會增強,公平正義就會真正實現,社會就會更加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