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恩·戈爾丁
2013年07月12日07:3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經濟全球化時代,兩種力量使人類比以往更加相互依賴:首先,世界各地的人們能夠超越傳統的藩籬,自由交流思想和信息。其次,我們的收入不斷上升,既依賴別人,又被人依賴。
今天,全球商務和溝通的障礙越來越少,經濟和技術的融合越來越多,信息、金融、商品、服務和人員跨越國界的流動,改變了社會的特質,帶來新的機遇。
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也是人們收入增長最迅速的時期。現在,貧困更多源自與全球化脫節,因為貧困人口和國家缺乏基礎設施、教育或接受現代思想的機會,不能享受最近幾十年迅速發展的成果。中國站在脫貧革命的前沿,並繼續創造發展速度、減少貧困的新紀錄。
令人遺憾的是全球治理仍然根植於過時體系,跟不上發展步伐。聯合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其他一些多邊機構趕不上國際形勢的變化。雖然科技不斷進步,世界政治經濟形勢和全球商業模式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但全球治理模式還在原地徘徊。
世界不斷融合,經濟活動迅速增長,溢出效應不斷顯現。這些新發展同僵化的國際體系相脫節,是不穩定因素增多的根源。隨著全球相互依存增加,問題不斷發酵,全球治理的壓力越來越大,形成新的系統性風險,可能導致一系列超越國界的政策失靈。金融危機、流行病、網絡攻擊、漁業枯竭、環境破壞、氣候變化和其他全球性威脅,都是全球化的負面影響。
經濟發展融合程度越深,越需要監管國家和國際層面的不穩定因素。以國際金融危機為例,我們必須深刻吸取教訓。首先,必須認識到技術變革和社會發展正在加速,決策者需要理解飛速變化帶來的系統風險。其次,最大的挑戰是跨越國界和全球性的。第三,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單獨應對這些挑戰,需要更多國際合作。第四,現在的國際組織不能滿足21世紀的需要。
與其他國際體系相比,國際金融體系有一流的人才、海量的數據,國際金融機構和各國央行合作密切。但事實証明,它沒有能力維護國際金融穩定,國際金融體系趕不上經濟全球化和技術進步的步伐。由於美國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最大股東,國際金融機構對美國的許多行為太放縱。國際金融機構迫切需要改革股權分配、職責和監管技術。國際金融機構需要改革,其他國際機構也是如此,因為其他國際治理機構同樣缺乏應對全球挑戰的能力。
更有效的國際機構僅僅是解決方案的一部分。隻有獲得主導國際組織的相關國家的支持,國際機構才能發揮作用。更多的國際合作,是全球融合和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不能等到國際體系如冰川融化坍塌時,才認識到國際合作的必要性。
國際行動不能取代國家行動,國際層面的合作同地方的行動不是此消彼長的關系,國際合作最終對地方有利。全球調整需要國際、國家和地方層面共同行動,國家間相互割裂的時代結束了。
(作者為英國牛津大學馬丁學院院長,曾任世界銀行副行長)
《 人民日報 》( 2013年07月12日 03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