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根生
2013年06月21日08:0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電死外星人”、“內地游客燃爆巨型橡皮大黃鴨”、“海輪漏油污染長江飲用水”、“某市擬投資6億元為廳級以上干部建公墓”、“倒輸提款機密碼可報警”、“90后女孩當街給殘疾乞丐喂飯”……這些“新聞”很吸引眼球,然而最終都被証偽,令人深思。
事實最無情面,什麼假東西終究都會被它擊得粉碎。用事實打破謠傳,越迅速越好。網上信息傳播極快,澄清真相稍有遲鈍,虛假信息就可能掀起“龍卷風”。對於政府部門來說,疑問面前不回避,熱議面前不失語,及時介入查清緣由,告知人們事實和真相,體現的是一種“新聞執政”意識。不過,虛假新聞時不時爆炒網絡,也令人感到,“爆料”面前我們似乎“敏感”有余,“鈍感”不足。
在某種意義上說,敏感是現時代人們的一種“信息生活”素質。而今,網絡已成為公眾獲取信息的重要平台,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日益不可缺少。在諸多事件中,網絡亦多有不俗表現。所謂“爆料”,大多即是“敏感話題”,或說是焦點難點熱點問題。對敏感話題不再遮掩或失語,也彰顯了一種進步。在這樣的情勢下,面對網絡“爆料”,如果沒有足夠敏感性,我們就會和重要信息失之交臂,這無疑是信息生活的一種缺憾。
然而,也有研究者指出,人們不僅要有敏感,還要有“鈍感”。鈍感並非遲鈍,而是以理智與克制排除外界紛擾,以良好心態向正確人生方向前行。流言蜚語面前不妨木訥些,以避免“用別人錯誤懲罰自己”。信息滿天飛的時代,也應多些理智和克制,不要“滿腔熱情”為謠傳推波助瀾。網絡信息發布的隨意性、隱蔽性、便捷性等特點,很容易使虛假信息或謠言產生滾雪球效應,對社會產生不利影響,因而在網絡信息尤其是“爆料”前,更不可少了鈍感。
敏感與鈍感往往不可分。敏感是“見事早、行動快”,鈍感是沉下心來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聽,用自己的腦袋去想,准確判斷事情真偽和傳播價值。兩者有機結合,才能快捷而准確地獲取和傳播信息。離開了敏感,鈍感就成了遲鈍和滯后﹔離開了鈍感,敏感就可能淪為沖動和以訛傳訛。自媒體時代,往往會有一些“主觀故意”,指望真相全都比謠言跑得快也不大現實。因而,如何處理好敏感與鈍感的關系,考驗著公眾和媒體的智慧能力及社會責任心。
沒有實証,就沒有科學。所謂實証意識,向來就是科學精神重要內涵之一。証實與証偽,是實証意識兩個方面。証實是從正面尋找証據以求真,証偽則是從適當存疑入手尋找証據以証其假。善於適度存疑,有些實証意識,舍得在咨詢或查詢上花點時間,也就不會被諸如“電死外星人”之類謠言牽著鼻子走。鈍感最大魅力,也就在這裡。謠言止於真相,真相往往源於鈍感。這種“鈍”,折射出求真務實精神,蘊涵著良知和責任,有利於滋養新聞倫理,為新聞敏感發揮正能量提供保証。
當下中國,有些人形成了兩種思維定勢:凡是公權力與公民之間發生矛盾時,不問法律規定就對公權力嘲諷、謾罵、鞭撻、否定﹔凡是強勢群體與弱勢群體發生沖突時,基本事實還沒弄清就先批判強勢一方。如此不論是非、隻講立場的“敏感”,如何能帶來公平、實現正義?多一點鈍感,我們才能多一點冷靜、理性與客觀,更多形成共識,更好凝聚前行的合力。
《 人民日報 》( 2013年06月21日 04 版)
相關專題 |
· 熱點·視點·觀點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