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評論部
2013年06月07日08:1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將維護和諧穩定的過程讓群眾參與、成效讓群眾評判、成果讓群眾共享,方能托舉起萬眾一心的平安中國
此心安處是吾鄉。對百姓來說,平安中國,意味著安寧的居所,安康的生活,安全的環境,安定的社會。百姓心中有平安,才是更高起點的平安中國。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把人民群眾對平安中國建設的要求作為努力方向”。這不僅是工作要求,更是政治責任。
社會的發展是動態的,平安中國建設也是一個與時俱進的過程。今天,面對人民群眾的更高期待,面對錯綜復雜的各種挑戰,落實這一要求,關鍵在於創新。既包括觀念理念的創新,也包括體制機制的創新。對各級政法機關和黨委政府來說,要把百姓平安作為政治任務來抓,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切實擔負起維護一方穩定,確保百姓平安的重大政治責任。要更加注重人民群眾的感受和需要,用動態開放的機制體制創新,推進平安中國建設。
近日在蘇州召開的深化平安中國建設工作會議上,中央政法委書記孟建柱同志要求,把提升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和滿意度作為平安建設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群眾的安全感和滿意度,是衡量平安中國建設的重要指標。這意味著評價體系的更新,平安不平安,百姓說了算。平安建設如果只是圍繞指標和排名轉,就可能出現忙得團團轉、群眾不買賬的尷尬局面,把工作指針置於群眾感受的磁場,才能讓平安效益最大化。比如,吉林省在社區會議室、村屯小賣店、集貿市場等群眾聚集的場所設立1.4萬余個“百姓說事點”,收集群眾對平安建設的意見,解決群眾現實問題﹔江蘇無錫通過12348維權熱線和法律咨詢平台,傾聽民意,提供法律公益服務。這些都是群眾意願主導機制創新的好嘗試,也說明,百姓心安才有社會平安。
“民之所憂,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讓群眾意願成為工作指針,意味著各級政法機關和黨委政府要創新工作方式,把轉作風和平安中國建設結合起來,始終把民心民願作為“第一信號”、始終把安民利民作為“第一選擇”、始終把百姓滿意作為“第一標准”。如何讓工作方式與時俱進?實踐中,一些地方摸索出“腳板加鼠標”的工作方式,既注重靠腳底板走到基層、群眾中去了解社情民意,也注重用鼠標鍵盤傾聽網絡民意。在信息化時代,尤其要重視科技手段在平安建設中的作用。在湖北武漢,空巢老人遇到緊急情況,可以通過“一鍵通”發送求救信息到“智慧街道”指揮中心﹔兒童乘公交出行,可以攜帶“智慧出行”終端,方便家長實時查詢。這些創新手段,是未來實現平安建設和“智慧城市”建設深度融合的方向。
創新歸根結底是治理方式的創新。平安建設的目的是百姓心安,自然離不開人民群眾的參與。正如蘇州會議上所要求的,堅持黨政主導、社會協同,充分調動人民群眾參與平安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對各級政法機關和黨委政府來說,群眾不僅是服務的對象,更是治理的主體。讓群眾參與到平安中國建設中,形成整體合力,才能鑄就平安中國的龐大底座。近年來,從基層自治到“大調解”,從多元糾紛解決到安保志願者隊伍的壯大,無不說明,群眾的廣泛參與,社會的發育和成熟,才是平安中國的活力之源。群眾不僅是平安中國的參與者,更提供了正義的力量。隻有將維護和諧穩定的過程讓群眾參與、成效讓群眾評判、成果讓群眾共享,方能托舉起萬眾一心的平安中國。
“我有平安如江河,我有喜樂如泉源。”更高起點的平安中國,不但和人民群眾的安全感有關,更和人民群眾的幸福感有關。在新的起點和新的歷史時期,以民意為導向、法治為保障,創新體制機制,平安中國建設必將實現人民群眾的物質需求與精神需求的同步提升,成為中國夢燦爛綻放的有力保障。
(本系列評論到此結束)
《 人民日報 》( 2013年06月07日 05 版)
相關專題 |
· 熱點·視點·觀點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