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

大家談·我的青春我的夢⑥:誰來定義我們的青春

2013年05月27日08:1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主持人的話

  盡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但很多人卻難以接受大學生賣豬肉、碩士生掃大街﹔盡管“條條大路通羅馬”,但現實中父輩卻讓孩子擠破腦袋往名校鑽。

  在今天,精彩的青春更多與成功的取向相關,甚至被定義為可批量生產的“精英價值”。

  但青春終究是一種刺,穿透虛偽,挑破陳規。青春始終是一種夢,無畏無懼,勇往直前。許多年輕人並不甘心青春被別人定義。日前,在北京舉行的“21世紀教育沙龍”上,一群年輕人也圍繞著青春話題展開了激辯。我們從中選取了其中兩位的觀點,在眾人眼中,他們選擇了“不同尋常路”。在他們自己心中,卻是想找回“自我”,尋找青春的真正意義。

  這些青春故事,值得更多人深思。什麼樣的青春才是精彩的?誰能定義我們的青春?歡迎您繼續參與我們的討論。

  來稿請寄:rmrbpl@163.com,或傳真至(010)65368684

  

  年輕是“試錯”的本錢

  曾郭偲

  初入職場一年,發現工作就是熬和混。就連跟同事聊天,也基本一個固定模式:以天氣開頭,以電視劇結尾,中間適當穿插孩子、車子、新聞話題、辦公室八卦。難道激揚青春注定要淹沒在枯燥無聊的工作中?

  青年人血氣方剛,意氣用事多一些,成熟穩重少一些,對結果的追求超過對過程的重視,對榮譽的渴望壓過了對自我的省思。這樣一來,崗位要求與自我期望有偏差,自我期望與實際能力也會有偏差。偏差大了就生矛盾,矛盾多了就有迷茫,迷茫下去就是混日子。熬一天算一天,循環往復,青春便熬沒了。

  迷茫並非壞事,處理好了也能有收獲,關鍵是如何對待和選擇。選擇堅守,補充工作技能、補齊能力短板,往往能收獲接地氣、能扛事的本領。

  選擇嘗試未知,也是解決職業迷茫的有效途徑。青春允許試錯,夢想包容犯錯。有時候,迷失了自我,不妨返歸本心把“自我”找回來。自己原來設定了怎樣的目標,追求什麼價值。瑣碎的事務、因循的生活和別人的眼光,都可能成為消磨自我意志的隱形殺手。找回本心,就能校正方向重做選擇,就能補充動力嘗試未知。

  理想和現實的鴻溝長期存在,初始職業未必一定就是一生事業。趁著年輕做幾次嘗試,去對比它們同理想的差距,在這種調適中,青春才能多一分追憶,少一些追悔。

  (作者為IT行業從業者)

  

  告別“精英崇拜”

  趙  晗

  一位同學說,上學就是“抓好學分績,找到好實習,拿下GRE,要麼出國Ph.D,要麼大公司裡好福利”。在我看來,應該早點向這樣的“精英價值”說再見。

  有天下班后,疲憊的我看到路邊一個“夢想改變世界”的公益廣告,突然意識到,在尋夢的年紀,自己竟然可憐到不會做夢。從小到大,我一路都走在“主流”道路上,干得出色,自己卻並不高興,成績斐然卻內心干涸。我從來沒有為自己的幸福活過,更沒有為別人的幸福活過,這樣的狀態令我糾結。

  我發覺,自己的人生是一種“失聯”的人生。有和內心的失聯,經常在外界聲音中顛簸,無法停下來判斷自己的理念、聽聽內心的呼喚﹔也有和群體的失聯,容易自戀、自大、自閉,太多時候隻顧一個人走得快,不曾想在群體中彼此鼓勵、守望相助,走得更持久﹔還有和夢想的失聯,目標總是一個接著一個,忙得很少有機會探索一下人之為人的意義。

  我不反對精英,一個多元社會,需要大量精英人才來獲得活力源泉、動能保障。然而,一個社會若染上“精英病”,隻會陷入虛榮和狂躁的泥潭。“精英病”,就是精英價值指揮棒下的精英崇拜,教育單向化為精英教育,社會片面化為精英社會。在學校和家庭教育中,語言和邏輯的智能被過度開發,而交往、內省和探索的智能卻被忽略,鼓勵競爭的“生存”教育,壓過了“生活”和“生命教育”。當才智表現成為唯一的評價標准,培養出的隻會是表現絕佳卻生命枯干的學生,進入社會也隻會追求個人體面、無視社會責任。 

  告別精英價值,當樹立多元化發展的教育觀,弘揚重視社會責任的人才觀。再高的智商、再大的本事,如不能服務別人,於社會有何價值?我們所盼望看到的,是學生不再拼命“掙分”,有空間施展生命的無限潛能,是青年不再一味關注自己,而是懷揣一顆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青年人需要追求的,不是不可一世、高高在上的卓越,而是真正有靈魂的卓越。

  (作者曾供職於香港某知名會計師事務所,現為服務北京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公益人士)

  

  微  議

  圓自己的青春夢,是自己的權利。然而青春夢的實現必須符合時情、符合才情、符合心情。順應時代潮流、個人量力而行、努力把握興趣愛好,就能找到長久的追夢動力。

  ——左令彬,在讀研究生  

  以前我以為擁有大把的青春,可任意揮霍。如今終於懂得惟有倍加珍惜時間,下足苦功夫與力氣,才有可能將逝去的“青春”和夢想拽住。

  ——趙恆章,工廠工友  

  青年要想明白,我們自己才是主體。不要事事想著別人幫忙才能解決,自己的事自己做,遇到問題如果老想著別人幫忙、社會改變,那隻會讓別人越來越對你沒有信心。

  ——姚國權,企業員工  


  《 人民日報 》( 2013年05月27日 05 版)

(責編:方蕊娟、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