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

人民論壇:沒有爭鳴哪來共鳴

劉根生

2013年05月23日07:2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某地的城市治理條例從立法到施行,耗時3年。在諸多座談會和論証會上,專家學者爭議都很激烈。僅“城市治理”這個提法,就有截然相反意見,辯論了好長時間。最終從“為了城市把人管住”轉向了“為了人管好城市”,由公眾共同參與取代了政府單方管理,凝聚了共識。該地立法機構人士感嘆:今日好評就源於昨日爭鳴,沒有爭鳴哪來共鳴!

  爭鳴如同燧石,讓各種看法和觀點公開論辯,反使真理變得更加奪目。人類認知難免有局限性,無論是立法還是決策,一下子就拿出成熟方案幾乎是奢望。事先多些爭鳴,就多了些參考系數和認知視角,汲取其合理成分,就會更接近規律和真理。付諸實踐,方能穩操勝券。爭鳴越透徹,和諧共鳴度則越高。把最大公約數找出來,法規或政策由紙上走進生活就會“事半而功倍”。

  “深水區”改革的時代,“摸著石頭過河”難度大了。重點環節的各種改革,無不“牽一發而動全身”。每項改革也都如同下棋,一步不慎,步步被動,“悔棋”代價往往更大。從爭鳴中“摸規律”,用共鳴增合力,已成提升執政能力和執政智慧的基本要求。

  由爭鳴到共鳴需要時間,決策也會“慢”下來。這種“慢”不是慢慢吞吞,而是調查研究、咨詢論証、公開討論,以求謀定而后動。無論是改革還是公共決策,想所有人同等同時獲益很難,隻有少數人獲益又令人無法接受,隻有絕大多數人獲益才行。這就得在爭鳴中協調各方利益,求大同、存小異。共鳴度高,落地就快,“慢”換來了高效率。手起刀落式決策看上去快,卻因共鳴度差很難實施,也談不上效率和效益。

  批判精神是爭鳴的核心內涵,這不是簡單否定或故意站在對立面“標新立異”,而是又一種判斷和思路,是對現存方案可行性的適度存疑。排除一個“不可行”,可行性就增大一分,共鳴度也就提升一分。有些反對意見未必正確,甚至顯得偏激,這也沒什麼關系。爭鳴中謬誤和偏激終究會被克服,新規或新決策則會在糾偏中得到完善。

  在許多時候,頂層設計也好,基層探索也好,如果出台之前缺乏爭鳴,未必表明其已很完美,倒可能預示其“先天不足”。從某地征收房產加名稅8天就被叫停,到某地犬類禁養令9天就被廢止,諸多“短命政令”早已為此作了注釋。會前醞釀或征求意見成了“定調”,座談或論証成了“順著領導意思表態”,缺乏從爭鳴到共鳴的過程,政令也隻能剩下“初衷是好的”。

  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生命”又怎能經得起翻燒餅式折騰?各級干部不妨以此自警,走出“隻干不說、干了再說”思維誤區,習慣於“大膽假設,小心求証”,把敢闖敢干建立在共鳴基礎上。如今,民生民主也已更緊密連在一起,涉及民生多涉及民主,群眾利益訴求得不到充分表達與合理吸納,就談不上改善民生。以爭鳴求共鳴,也是用民主辦法解決民生問題,實現群眾滿意度和政府公信力同步提升。上下同欲者勝。由充分爭鳴到上下共鳴,必能奏出美妙而又和諧的時代樂章。


  《 人民日報 》( 2013年05月23日 04 版)

(責編:程宏毅、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