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喝酒不努力,明天努力找酒喝。”廣西一名縣委書記坦言,真正好酒的干部很少,但為了維持“圈子”,有時候沒辦法不喝。甚至如果幾個星期不參加這種吃喝,就會感覺被邊緣化了。(5月19日《瞭望》)
其實,不管是維持“圈子”也好,不想被邊緣化也罷,都是帶著一定目的去喝酒,貫穿在其中的基本要素就是“利益”。有的為了官做得更大“努力喝酒”,有的為了跑項目、要資金“努力喝酒”,也有的為了討好上級部門和領導“努力喝酒”。正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為利喝酒的最直觀體現就是“酒桌辦事”。“八項規定”之風勁吹之后,雖然公款吃喝之風得到了一定遏制,純粹“務虛”的接待少了,但拉關系、跑項目、要資金的接待不僅沒少,反而有增多趨勢,“酒桌辦事”依然大行其道。不少干部對中央規定“左顧右盼”,以前聯絡感情主要通過接待,如今不讓吃飯喝酒,一下子不知道如何溝通交流,似乎不請吃請喝事情就無法辦妥。
細想之,不少人之所以對“酒桌辦事”情有獨鐘,主要是因為“酒桌辦事”效率高,當然這也是公款吃喝風難禁的重要原因。正如某些人所說,在中國,酒到位意味著關系到位,關系到位了啥都好說,最“高效”的方式不是按部就班走程序,而是“兩撥人喝頓酒,酒醒后事已成”。
歸根結底,“酒桌辦事”的實質是權力異化,不努力巴結討好權力,似乎就辦不好事。如果不改變‘酒桌辦事’的社會生態,從制度上約束行政權力,遏制公款吃喝難以持久,更重要的是將損害政府的公信力。期待不久的將來“酒桌辦事”成為歷史,讓我們不再需要“努力喝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