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反對浪費”呼聲漸高,作為當年公務接待的一條標准,“四菜一湯”屢屢被基層干部群眾所提及。然而,記者走訪多地了解到,由於缺乏剛性細則和可操作性,“四菜一湯”逐漸出現標准走樣現象,一是出現“豪華升級版”,普通菜肴換成海參、魚翅、鮑魚等﹔二是玩“大盤套小盤”的數字游戲﹔三是“四菜一湯”輪番上,最終保証餐桌上永遠都是四個菜、一個湯。(據5月19日《海南特區報》)
如果把“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列為官場“智慧”之首,恐怕沒有多少人反對。
中央八項規定和“厲行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的要求發布以來,高檔酒店公款吃喝大幅減少了,但是,一些地方規避檢查的吃喝花招也頻頻曝光,讓人嘆為觀止。要麼在場地上動腦筋,由“地上”轉向“地下”,吃喝改在私人會所、商務會館直至機關食堂﹔要麼在消費品上做文章,偷梁換柱玩“偽裝”,“礦泉水瓶裝茅台”、“紅塔山盒藏熊貓”。現在更絕,鑽起了“四菜一湯”標准模糊的空子。禁令之下,公款吃喝的盛宴花樣翻新、繼續上演,究竟是當事者低估了中央治理頑疾的決心,還是小看了公眾辨明是非的智商?也許兼而有之。除此之外,有一個因素不能忽略,那就是公款吃喝存在的“生態環境”還沒有鏟除。
有一句“中國式”問候,叫“吃了嗎?”足以表明,“吃”在人際交往中何等重要。迎來要吃,送往要喝,逢年過節、婚喪嫁娶,哪一件少得了宴請?傳統如此,官場往來也不能例外。一位機關事務管理局的負責人說,“上級領導考察、兄弟部門互訪,肯定還是要找地方吃飯,既然不能去酒店,就在內部解決,也算是打個‘擦邊球’。”機關單位曾有“天下××是一家,誰不接待誰違法”的自嘲,這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接待中的些許無奈。
所謂“醉翁之意不在酒”。現在的社會,溫飽早已不成問題,所以,官員之間的一場宴席,重要的不是吃什麼,而是與誰吃。說實在的,當吃喝成為官員交流感情的渠道、推進工作的手段,有誰甘於等閑視之?行走官場,自然是“朋友多了路好走”,要交朋結友,“酒不是好東西,但是,沒有比酒更好的東西。”在這種觀念的驅使下,“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優良傳統,現在要分別加上一個字,變成“肝膽酒相照、榮辱胃與共”,官場上人脈交際、工作洽談、任務落實,有不少還真就在推杯換盞、稱兄道弟中達成。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投入,目的在於產出。近年來,許多地方基層單位流行“接待就是生產力”的說法,實際上是“跑部錢進”的另一個版本。鑒於行政權力運行機制的原因,一些職能部門自由裁量權力過大,造成“領導就是政策、領導就是資金、領導就是項目”的不正常現象,國家資源的分配過多地依賴人際關系,隻要接待搞好了,一切都可搞定。據報道,有個落馬的交通廳長,在位時有地方干部請他吃飯,他指著酒杯說:“你喝一杯,我給你增加一百萬。”結果這名干部連喝9杯,他便當場指示為該地增加900萬元交通建設款。類似的故事很多,幾千萬、幾個億的項目資金,常常在上下嘴唇一碰之間,無怪乎有的基層干部“喝壞了黨風喝壞了胃”,也在所不辭。
吃喝看似小事,卻關乎大節。在公款吃喝中,請吃的是官員,吃請的是領導,從這個意義上說,公款吃喝何嘗不是一場“權力的盛宴”?公款吃喝由來已久,整治這股歪風,不是在文件裡定幾條禁令就能阻止的,也不是在酒桌上抓幾個現行就能杜絕的,如果不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裡,如果“酒桌辦事”依然暢行無阻,就難保“農家樂裡洗桑拿”之類的伎倆,不會衍生出新的“變種”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