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喝酒不努力,明天努力找酒喝。”廣西一名縣委書記坦言,真正好酒的干部很少,但為了維持“圈子”,有時候沒辦法不喝。甚至如果幾個星期不參加這種吃喝,就會感覺被邊緣化了。(《瞭望新聞周刊》,5月20日)
“今天喝酒不努力,明天努力找酒喝”話糙理不糙,雖很諷刺,卻一語道破公款吃喝久治不效的玄機。自去年底中央出台“八項規定”以來,各地、各部門陸續就作風建設提出新要求,尤其是針對公務接待,“盛宴”得到了有效克制,但是近期又陸續爆出各地公務接待“回潮”,出現了一些隱蔽高檔的內部食堂和私人會所,大有公務接待轉戰“地下”之勢,真可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公款吃喝之所以有市場,筆者以為原因有三。其一,因為中國有著濃厚的“餐桌文化”,會吃喝、講吃喝,仿佛排場不夠大、菜肴不夠精美、酒水不夠高檔,就不足以顯示主人的盛情。其二,因為中國有著尷尬的“求人困境”,各種資源緊缺是我們無法回避的現實,於是乎,一些想得到額外照顧、辦事逾越規矩走捷徑的人,就開始想辦法、找出路,把一些平常不敢說、不能說、不便說的事情擺到了餐桌上,“酒杯一端,說話無邊﹔香煙一點,感情滿滿”的“酒場生態”應運而生。其三,我們的黨員干部隊伍還有“官本位”思想,覺得沒有應酬就體現不出自己的價值,形成不了自己的“圈子”。
筆者以為,要想從根本上杜絕公款吃喝,單純的刮風式檢查隻能“斬草”,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除根”才行。一方面,要加強黨員干部的黨性和職業操守教育,不斷鞏固為民的服務意識、勤儉的節約意識、廉潔的從政意識,擯棄“官本位”思想和虛榮心,從內心裡反對公款吃喝。同時,通過教育引導黨政領導干部把時間和精力更多地用到思考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為民謀利上,而不是醉心於走門子、拉關系、搞接待。另一方面,要加大對公務接待的管理。嚴格審批程序和接待標准,不超規、不逾矩,用好財政的每一分錢。對於公款吃喝無節制的,不僅要追回接待費用,還要對當事人從嚴問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