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上午,習近平在天津和高校畢業生、失業人員等座談時,問村官楊代顯“情商重要還是智商重要?”楊代顯回答“都重要”。習近平說,做實際工作情商很重要,更多需要的是做群眾工作和解決問題能力,也就是適應社會能力。(據5月15日《河南商報》)
情商,說的是人在情緒、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品質。“做實際工作情商很重要”,這話是說給村官聽的,更是說給廣大黨員干部聽的。
勿庸置疑,各級黨政機關可謂人才濟濟,自然不乏“能人”、“強人”,但卻缺少“有情人”。當下干群關系緊張、官員互毆頻發、職場勾心斗角等等,很大程度上暴露了機關干部情商“余額不足”。尤其要指出的是,一些干部職務越來越高,距離群眾卻越來越遠,群眾聽不懂干部的話,干部聽不進群眾的話,想問題、辦事情、做決策常常偏離群眾的願望。群眾的利益得不到維護,百姓的幸福看不到蹤影,很多時候不在於干部能力太差,而在於他們對基層群眾沒有感情。
古往今來,人們判斷一項事業、一件事情能否取得成功,常常把“天時、地利、人和”作為重要因素。如果說“天時”與“地利”難以為人的意志所左右,那麼“人和”卻是通過人的努力可以達到的。針對素質結構中情商方面的短板,干部隻有提升自己的情商,營造和諧的干事環境和創業氛圍,事業的發展、個人的進步才有相容共贏的基礎。
存尊重之念。渴望受到尊重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人活一張臉、樹活一層皮”,講的就是一個尊重的問題。《聖經》中也有這樣一句話:“你希望別人怎樣對待你,你就應該怎樣對待別人。”被西方人視為待人接物的“黃金法則”。我們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首先就應該尊重別人。一個人的自尊一旦受到傷害,就會以十倍的瘋狂、百倍的力量來抗衡。做到尊重別人並不難,有時隻需“一個微笑、一句問候、一聲敬稱、一雙善於傾聽的耳朵、一張不散布流言蜚語的嘴巴”,就會給別人的心情帶來陽光,就可以緩和許多不愉快的場面。
展寬容之懷。人的性格、特長各有差異,不能強求一致。人與人要和諧相處,就要有求同存異、相互諒解、不求全責備的寬廣胸懷。“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既然我們自身都不完美,我們又怎能苛求他人完美無缺呢?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人們總是喜歡和那些寬容厚道的人交朋友,正所謂“寬則得心、苟則失和”。欲成事者必然要寬容於人,進而為人們所悅納、所贊賞、所欽佩,這正是人立身處世的根基。寬容謙和,不僅可以保持自己,融入人群,也可以讓人暗蓄力量,在不顯山不露水中悄然前行。
守誠信之德。人無信不立,政無信不興。誠信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當今社會交往中,是個人無形的“名片”,是人際交往的“信用卡”,是溝通感情的“信譽鏈”。但是,一些領導干部出於個人目的,弄虛作假、言不由衷、“作秀”風行,使黨政部門的公信力受到很大的沖擊,值得警醒和反思。無論一個人,還是一個組織,當信用成為安身立命的尺度以后,就可以改變成敗,就可以創造歷史。黨員干部任何時候都要立言立信,不忽悠人、不折騰人,恪守誠信、堅守承諾,這是做人的大智慧。
有欣賞之眼。“看自己一朵花,看別人一臉疤”,是黨政機關干部之間相互評價的一個誤區。很多人隻知為自己的進步與成功竊喜和歡呼,對別人的成就則常常冷漠得面無表情,無動於衷。卡耐基說過:“避免嫌棄人的方法,那就是發現對方的好處。”我們應抱著欣賞的態度來對待每一個人,無論同事、工作對象還是普通群眾,多發現別人的個性優點和工作成效。欣賞他人也是一種美德。有道是“良言一句三冬暖”,給別人一句真誠的贊美,非但不會損害你的自尊,相反還將收獲真情與合作。
能成人之美。每個人的成功,離不開別人的幫助。《論語》說:“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放低自己,托舉他人,懂得謙讓,成人之美,便能與眾人連為一體,此所謂“仁者無敵”。黨員干部要善於運用手中掌握的資源,謀利民之事,解群眾之難,暖百姓之心。同時,成人之美就是成己之美,“在前進的道路上,搬開別人腳下的絆腳石,有時或許也是在為自己鋪路。”對於一個個人來講,通過對別人的幫助,最后幫助的是自己﹔對於一個組織來講,通過每個成員的互相幫助,最后實現的是共同的價值。
無“情”未必真豪杰。黨員干部真能將情商運用得當,“剛性”政策,“柔情”操作,各項工作或可開辟一個新的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