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漾濞縣近期一次性提拔九名鄉科級領導干部,83后美女佔了8個名額!其中,有兩位美女大學生村官直接提拔鄉科級!同一批次提拔,女性超過九成。”這則微博發出短短幾小時后,閱讀量超萬次。漾濞縣委組織部回應,這次提拔的9名干部是根據各崗位應試者綜合成績排名第一而任用,並未把性別作為限制條件。(據5月7日《大河報》)
公開選拔領導干部,不是男的勝出,就是女的勝出,哪類干部入選多些都是正常的。值得肯定的是,面對這種近乎“挑刺”的質疑,漾濞官方沒有忽悠、沒有敷衍,以認真負責的姿態、積極主動的作為,從公開選拔程序、男女佔比實情以及當事人的資格條件、考試成績等方面及時給予回應,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人們之前的疑慮。
干部人事工作向來以“敏感”、“神秘”著稱,但是,這不能成為在用人問題上忽視監督的理由。識人辨人從來不容易。一個干部選得准不准、用得對不對,要多看看群眾的“臉色”。質疑是一種監督,可以督促職能部門經常地審視工作、修正錯漏,讓廣大群眾對干部和干部工作“評頭品足”,能夠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失察失誤,提升選人用人的准確度和公信力。有質疑,就得解惑釋疑,組織人事部門責無旁貸。不過,釋疑同樣是把“雙刃劍”,“釋”得好可以改善形象,“釋”不好卻會傷及自身,需要在分寸和方法的把握上下功夫。
宜早不宜遲。社會心理學的“首因效應”表明:人們往往相信首次獲得的信息。網絡上以訛傳訛、無中生有的事情不少,網民常常是“路見不平一聲吼,吼完以后跟著走,走了一看不對頭,對不對頭難回頭。”干部工作的很多信息,不是說不說的問題,而是何時說、怎麼說的問題。如果不作准確的首次發布,小道消息就會滿天飛,這時候你再來澄清、再來辟謠,人家就不會相信了。
宜細不宜粗。真情才能打動人,細節才能說服人。選什麼人、設什麼崗,僅一句“工作需要”是難以服眾的。回應選人用人問題,要在不涉密的前提下,盡可能把干部政策講明白,把選拔過程講清楚,把提名理由講透徹,既要突出主流,又要反映全貌。要明辨是非,不能因為一點好、一時好就全面肯定,也不能因為一點壞、一時壞就全盤否定,更不可用“至於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之類的雷語來自欺欺人。
宜晒不宜捂。現在有的人很有這種“本事”,出了問題就瞞,瞞不了就騙,騙不了就承認一部分,然后撤掉幾個人,最后把問題包裝成成績。事實上,死扛硬頂,強捂嚴蓋,反而“按下葫蘆浮起瓢”,隻會使問題發酵放大,鬧得不可收拾。明智的做法,就是站在公正的立場,客觀地說話,說有依據的話,不回避工作中的失誤,不袒護有問題的干部,最大誠意地滿足公眾的知情權,最大限度地壓縮負面輿論的散播空間,將疑問“晒”除。
墨子說:“名不可簡而成,譽不可巧而立。”意思是說,名聲不可能輕而易舉地得到,榮譽不可能投機取巧地樹立。一切解釋都不能脫離實際,選准人、用好人,歸根到底還得靠扎扎實實、行之有效的工作取信於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