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6日,貴州遵義縣小學生肅立道路邊迎接汪策靈車。當日,在貴州省遵義縣,數萬群眾聚集在白錦南街,悲迎在四川雅安抗震救災中不幸遇難的志願者汪策骨灰“回家”。據介紹,4月22日下午汪策在前往蘆山地震災區送藥的途中被巨石擊中,不幸身亡,被譽為“最美志願者”。(據人民網)
25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墨子就提出“兼愛”、“ 非攻”等觀點,創立了影響深遠的墨家學說,博愛也就成了后世無數仁人的不懈追求。現代的志願服務起,源於19世紀初西方國家宗教性的慈善服務,20世紀80年代中期,民政部號召推進社區志願服務。自此,志願者開始出現在祖國的大江南北,形成了一道鮮艷的風景。
一隻手,一顆紅心,是中國志願者的標志。我們不會忘記,在汶川地震中,超過170萬名志願者奔赴災區,那一頂頂印著心手相依圖案的“小紅帽”,匯聚成了一支感動中國的大軍,2008年因此被稱為“志願者元年”。在隨后的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再到蘆山地震,他們再一次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願者精神,令人感動,催人淚下。
奉獻,是志願者精神的第一位,也是友愛、互助、進步的基礎。它不只是一種精神,更是一種幸福。很多人時常在話裡話外抱怨,工資太少、工作太多、要求太高......在索取與奉獻之間,我們在意更多的,是回報。因為自身利益,這無可厚非,而且從公平的角度講,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付出了,就會有回報。
為什麼如汪策一樣的志願者被大家推崇,根源在於奉獻是不計回報的付出。正常人都知道,抗震救災第一線就如槍林彈雨的戰場,隨時會發生各種意外,作為醫藥公司員工的汪策還是去了,在汶川地震中失去女兒和雙腿的廖智穿著假肢去了,還有眾多和她們一樣的普通人,冒著生命危險,在同胞最需要的時候,他們來了,在國家力量進入災區時,很多人走了,因為“不想給災區添亂”。
在“志願者致交通擁堵、給災區添亂”的背后,我們更應該引導,而不是批評。在這些志願者之中,大多數是沒用經過培訓和登記注冊的,誠然,他們無法承擔技術性強的救援工作,但他們有一顆視人如己的愛心﹔他們沒有嚴密的組織,但他們有共患難的熱情。
在蘆山地震中,志願者的是是非非,給黨和政府提出了新課題,志願者的精神必須發揚,志願者的熱情必須保護。在這個基礎上,我們要完善志願者的注冊、建檔、培訓、管理等工作,做好志願者參與各項工作的組織協調,並逐步將志願者團體的構成,由社會人員向專業技術人員過渡,真正讓志願者精神成為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典范,不要讓志願者流汗流血在流淚。
|